中国在南极研究项目上的投入居世界首位,这么做有一部分原因是从支持自身利益出发,开发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中国同样也关注渔业种群(尤其是磷虾)的可持续性问题,并且越来越渴望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领域的领导力量。 如今,中国已经开始建设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未来,中国将如何利用科考站收集的数据?中国是否会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为那些对南极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新的海洋保护区提供支持?
了解更多内容,请访问可持续亚洲
中国在南极研究项目上的投入居世界首位,这么做有一部分原因是从支持自身利益出发,开发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中国同样也关注渔业种群(尤其是磷虾)的可持续性问题,并且越来越渴望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领域的领导力量。 如今,中国已经开始建设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未来,中国将如何利用科考站收集的数据?中国是否会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为那些对南极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新的海洋保护区提供支持?
了解更多内容,请访问可持续亚洲
目前,中国正在罗斯海特拉诺瓦湾(Terra Nova Bay)的难言岛(Inexpressible Island)建造第五座南极科考站,预计2022年完工。
这座新的科考站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容纳80人度夏、30人越冬。目前,中国已经有四个投入运行的南极科考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主任杨惠根表示,第五个科考站的建成“将填补中国南极地区的考察空白,将支撑中国在罗斯海以及南太平洋的海洋环境调查和保护工作”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张体军表示,罗斯海在南极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罗斯冰架是南极洲最大的冰架,而罗斯海则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该地区还靠近横贯南极山脉,可以对区域内的活火山和干谷进行科学研究。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上建成,主要负责生态监测和研究。1989年,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在拉斯曼丘陵建成,主要负责冰川、冰架和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时隔20年,中国于2009年建立了第三个科考站——昆仑站。这座科考站靠近南极东部中心的最高点冰穹A ,专门负责冰芯钻探和气候学研究。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的泰山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2014年建成开站,主要研究格罗夫山的陨石。
这些科考站的设立充分说明了中国对该地区的浓厚兴趣。2001年到2016年,中国投入3亿元人民币(约合4300万美元)开展南极研究,高居世界榜首,相当于其之前15年南极科考投入的18倍。
中国之所以这么做,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正在追赶其他国家的脚步。苏格兰科学家建立的南极第一个科考站——奥莱德之家(Omond House)比中国早了80多年。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中国民间组织创绿研究院(Greenovation Hub)高级研究员陈冀俍在节目中指出,直到去年中国在南极的海洋研究能力仍然非常有限。“中国只有一艘破冰船,但是要为好几个科考站提供补给……‘雪龙2号’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局面。”
“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国产破冰船,2018年9月正式下水。2020年4月,“雪龙2号”成功完成首次科考任务,航程累计198天。相比于“雪龙号”,“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更强,能够保持南极地区航道通畅,便于两艘破冰船为中国南极科考站运送补给的同时,开展独立的科考工作。据悉,“雪龙2号”的任务之一就是对罗斯海进行勘测。
但是,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南极研究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对资源的兴趣。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法学院(Macquarie Law School)副教授刘能冶在节目中提到,中国希望加强对该地区海洋生态系统和鱼类种群的了解,以“增强其‘捕捞’能力和盈利能力”。
这样做能够为更好地管理南极洲资源提供支持,而中国对此也表示了浓厚兴趣。2016年,中国支持成立了罗斯海海洋保护区,并将70%的区域划定为禁渔区。
2018年,北京方面颁布了一套旨在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规范中国在该地区活动的法规。同年晚些时候,《南极活动与环境保护法》被全国人大列入立法计划。
陈冀俍解释道,这一举措符合中国希望成为全球环保领导者的立场。
他说:“中国将在明年举行的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展示他们在这一领域的领导地位,支持南极海洋保护区[也是]其展示领导能力的一个举动。”
网络研讨会:中国在拯救南大洋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
翻译:Estelle
执行制片人:龙美诗
联合制片人:区玮恩
助理制片人:吴雨菲
主持人:区玮恩,吴雨菲
后期剪辑:吴雨菲
前奏/外奏音乐:亚历山大•莫贝森
其他音乐和音效:《Homeroad》Kai Engel 制作 (CC BY),《Drift》Scott Holmes 制作 (CC BY 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