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底管理局本周召开会议,讨论公海海底矿产开采的规范。
中文

人们对开采深海海域的铜、镍、钴、金、稀土等金属资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开采这些资源会带来怎样的代价呢?

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于本周召开会议,讨论在国家海域以外区域进行深海矿产开采的开发与管理战略计划。

1994年,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决定能否、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允许在国际公共海底区域进行采矿,而这一区域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截至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已经向中国、韩国、日本、英国、德国、比利时、法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波兰和一些南太平洋国家的企业与国家机构签发了29份合约,允许他们勘察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域中的金属矿藏资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然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深海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其存在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系统至关重要。而这也是2016年首次发布的一份文件得出的结论。

2016年,联合国发布的首份世界海洋评估报告也认为,深海生态系统如今同时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多重压力。甚至连塑料制品都进入了深海。比如最近的一项调查就在生活在海洋最深处1.1万米的鱼类肠胃中发现了塑料颗粒

过去一年中发表的几份科研论文也得出结论称,如果允许深海采矿,那么生物多样性丧失就不可避免。原因在于,许多深海物种的寿命都很长,而生态系统想要从深海采矿的影响中恢复过来,恐怕难度不小,甚至有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如果允许深海采矿,那么生物多样性丧失就不可避免。

其他一些研究则指出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独特性,这种系统中拥有不少像巨型管虫一样的化能合成生命形式。最近的这些发现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地球生命演变的理解。

这些热泉系统还能形成多金属硫化物等矿藏。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已经签发了这些矿藏的开采许可证,但是如果活跃的热泉系统被开采了,那么生活在这些稀有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深海采矿的主要对象之一。图片来源:NSF/NOAA, Jason

权衡风险

由于深海坏境非常重要,而且生活在其中的物种和生态系统难以抵挡那些长期、且有可能无法逆转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深海开采的风险,然后再决定是否、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允许进行开采。

这也是欧盟议会今年1月通过的一项决议的核心内容。这项决议呼吁在没有充分了解其风险之前暂停深海矿产的开采。

此外,欧盟议会还呼吁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加强监管透明度,确保“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毕竟,这也是《海洋法公约》赋予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职责。此外,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还负责为了“全人类的福祉”采取行动,保护国际海底环境这个被国际法称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宝贵自然资源。

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要求所有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模式、地球自然资源利用、海洋及更广泛环境的保护进行反思。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第14条要求所有国家保护和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海洋及海洋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海洋,还要投资可重复利用技术、加大回收利用、提升产品设计,确保充分利用我们所拥有资源。

“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4条还要求各国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增强海洋环境的抵御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已多次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表示还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认真考虑和科学研究,而另外一些声音则呼吁迅速采取行动,对深海采矿进行规范。西太平洋地区是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进行海山钴结壳开采的主要区域。近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COMRA)在青岛举办了一个研讨会,开始着手为这一区域制定“区域环境管理计划”(REMP)。“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是评估区域特征和环境需求的一项重要环境工具。

各国必须认真权衡深海采矿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及在国际法下各自所应履行的义务。我们是否值得冒着严重生态多样性损失和深海生态环境退化的风险去进行这种资源开发?这是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本周讨论的主要议题,同时也是整个国际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全球海洋的未来已经岌岌可危。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