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最早2030年以后,北极就可能出现夏季无冰现象。届时,往返东北亚和欧洲西部的船只,可以不借助破冰船穿越北极海域,相比向南穿越印度洋、通过苏伊士运河、横跨地中海的航线,这条路线要节省最多近一半的航行时间和燃油。
气候变化的后果也成为了一些国家的机遇。穿越北极海域的航道共有三条,包括欧亚大陆沿线的东北航道,北美大陆沿线的西北航道和穿越极点区域的中央航道。目前东北航道浮冰减少速度最快,更有大规模商业通航潜力,并成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依托。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自2017年7月中俄领导人第一次提及“冰上丝绸之路”合作,到2018年中国在第一次发布的《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简称“”白皮书“”)中正式提出多方共建“冰上丝路”,这条改变世界航运格局的新航线,慢慢在积攒它的价值和影响力。如专家所言,“冰上丝路”的经济合作重点在北极航道和能源合作开发的前瞻性投资。不过,中外对梳理的“冰上丝路”项目也显示,与北极环境相关的科研合作也在浮现。
航道的开通是国际商贸和北极开发的机遇,却也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更加严峻。全球科学家已对北极冰冻圈融化的灾难性后果提出警告,中国的“冰上丝路”布局是否会更多融入气候和环境考量,值得后续观察。
[chinadialogue_image width=”extrawide”]
[/chinadialogue_image]
中俄共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
合作方:中国,俄罗斯,法国
状态:2017年12月正式投产
这是中俄首个冰上丝绸之路合作项目,也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项目由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中国丝路基金共同合作开发,其中中国企业、丝路基金持有该项目30%股份。
运往中国的天然气也将由中国公司承运。2018年7月,在项目启动近7个月之后,第一艘装载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的冰级运输船抵达江苏南通港。目前,位于亚马尔半岛东部格达半岛的“亚马尔二期”项目工程也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23年建成投产。
俄罗斯帕亚哈油气田项目
合作方:中国,俄罗斯
状态:签订协议
2019年6月,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与俄罗斯油气控股公司签署了帕亚哈(Payaha)油气田项目合作协议,涉及资金50亿美元,工期四年。
这是继亚马尔项目之后,中俄在北极航道合作框架下的第二个油气田项目。帕亚哈位于俄罗斯泰梅尔半岛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据报道,中国化学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建设6块油田原油处理工艺装置、年吞吐量为5千万吨的原油装运码头、410余公里的原油压力管线、750 兆瓦电站及罐区等。
有研究表明,北极地区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气都位于俄罗斯境内,能源合作是中俄冰上丝路合作的重点。
中俄合作扎鲁比诺港项目
合作方:中国,俄罗斯
状态:已签订协议,推进中
扎鲁比诺港是俄罗斯远东的一个天然不冻港,距离中国吉林的图们江出海口60公里。2014年,吉林省政府、中国招商局集团与俄罗斯最大的港口运营商签订了合作建设扎鲁比诺港的框架协议,计划用18年时间,将这个只有四个码头的港口,扩建成年吞吐量近6000万吨的东北亚第一大港。除了港口本身,还将建设链接港口和各自腹地的铁路等运输路线。
2018年9月,从珲春出发经扎鲁比诺港转运至浙江舟山港的航线开通,成为扎鲁比诺刚合作的先遣航线。该口岸的建设不仅成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联通的大港,与俄罗斯远东开发形成联动,同时也将成为通过北极东北航道与欧洲通航通商的重要节点。
阿尔汉格尔斯克市的深水港口改造项目
合作方:中国,俄罗斯
状态:计划中
阿尔汉格尔斯克市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最大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首府,该州位于东欧平原北部。计划中的新港口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市以北55公里处,它将建在市内主要河流之一德维纳河三角洲的Mudyug岛附近,靠近现有的大型船只港口设施。港口的修建将帮助俄罗斯形成有效的海陆联运体系,连结西西伯利亚地区。
修建该深水港的项目已经筹划了10多年。据当地政府预测,修建港口和联通港口的铁路之后,可以为该地区提供超过4万个岗位。一份专家观察文章提到,中国保利集团已与当地签订合作意向协议,拟投资5.5亿元。中国中远集团也明确表达了对项目的兴趣。
中芬“北极观测联合研究中心”
合作方:中国,芬兰
状态:签署协议
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与芬兰签订了“中芬北极空间联合研究合作协议”,计划依托芬兰北极空间中心,在芬兰北部的索丹曲莱联合共建“北极空间观测和信息服务联合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为高寒区的观测和科学研究提供国际性开放合作平台。同年10月,该中心在索丹曲莱正式揭牌。
该研究中心始于2017年双方签署的一份谅解备忘录,旨在提升北极空间观测与理解、推进数据获取与快速处理、增强北极地区的快速服务等。建成后,中心将提供用于气候研究、 环境监测和北极水域导航等的信息服务。
在“冰上丝路”之外,中国也启动了“数字丝路“国际计划,与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结合,建成一带一路空间信息系统。中芬北极观测联合研究中心,是该计划下与高寒区相关的数据和国际网络中心。相关研究也将促进中科院”地球三极环境”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实,该项目旨在更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
合作方:中国,冰岛
状态:2018年底正式运行
2018年10月,位于冰岛北部城市卡尔霍尔(Karholl)的中冰北极科考站(CIAO)正式揭牌运行,能容纳15人同时在此工作生活。
该合作始于2012年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北极的合作框架协议。同年,中冰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在冰岛北极建立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2017年,在中国提议下,两国将极光观测台“升级”为一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除了极光观测,还能够进行大气、海洋、冰川、地球物理、遥感和生物等学科的观测任务。
该科考站由一个联合组织管理委员会管理。作为中国和冰岛两国进行北极研究的合作平台,直接合作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冰岛研究中心将分别协调中方和冰方机构参与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科学观测项目,并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这个致力于监测北极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平台,也对来自中冰之外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开放。
除上上述项目外,2016年底中国与瑞典合作的遥感卫星北极站也在瑞典基律纳航天中心通过验收并运行。这些项目,都将为北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提供新的支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通航条件改善是北极各国发展的机遇。不过鉴于北极环境安全影响甚广,对开发的环境影响担忧从未断绝,有环保人士提出禁止在北极使用重质燃油以保障原住民权益,而对航道开辟后可能出现石油泄露、船舶事故等环境灾难的担忧更为普遍。面对北极航道的“诱惑”与挑战,中国政府在其白皮书中指出,要“兼顾北极保护与发展,平衡北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