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认为,如果海洋保护战略以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为目标,而非将偏远的角落保护起来,可以带来颠覆性的气候效益。这种方法还可以增加食物产量并恢复脆弱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hinadialogue_factbox title=”编者按”] 这篇文章首先发表在“第三极”网站上,因此特别关注南亚。[/chinadialogue_factbox]
一个由26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底拖网捕鱼会扰动海洋沉积物,释放储存在地下的有机碳。这会导致二氧化碳积聚和海洋酸化。停止这种形式的捕捞活动,每年就可防止多达10亿吨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5%,相当于航空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在人口稠密的海岸线上建立不受人为干扰的保护区,并采取更可持续的捕捞方式,也会恢复关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增加渔获量。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论文中写道,更健康的成鱼和幼体会自然迁徙到未受保护的水域。
海洋管理的“三赢”解决方案
“食物、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三大决定性挑战,”上述论文的作者、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生物学教授鲍里斯·沃姆(Boris Worm)说。“但如何才能更明智地保护海洋,从而涵盖这三个目标?”
REV海洋基金会(REV Ocean)的科学主管、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阿历克斯·罗杰斯(Alex Rogers)博士认为,这篇论文“增强了海洋科学家、环保工作者和那些可持续蓝色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心,即海洋管理有‘三赢’的解决方案”。
他解释说,研究人员研究了海洋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渔业和海洋碳汇方面的模型。“然后,他们将这些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如果侧重某一特定驱动变量会带来的变化,或综合考虑所有三种驱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怎么设置,目前的海洋保护水平是完全不够的。”
全面管理海洋保护
目前,全球7%的海洋受到某种形式的保护。沃姆解释说:“只有2.3%的海洋所采用的保护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和食物产量。现在我们正转向地球上一些过度捕捞最严重、利用得最彻底的区域,因为我们在这里可以获得物种多样性和食物生产效益上的最大增长。”
这项研究表明,各国在不损害渔业的前提下,总共可以保护多达70%的海洋。沃姆说:“实际上各国可以做得更好,目前它们可以任意进入95%以上的海洋区域。”他解释说,像印度这样经历过过度捕捞的地方,将是更适合开展此类变革的国家,因为它们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印度热带气象学研究所(the Indi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Meteorology)的科学家、IPCC海洋和冰冻圈气候变化报告的主要作者罗克西·马修·科尔(Roxy Mathew Koll)说:“现在是我们将这种(全面的)观点和方法推广到印度洋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的最佳时刻。”例如,他说:“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珊瑚开采和渔业等人类活动,我们在北印度洋有珊瑚礁不断受到威胁。”
珊瑚礁只占地球表面的0.1%,但却是25%的海洋生物的家园。科尔补充说:“尽管鱼类在海洋中四处游动,但其中许多都在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周围产卵。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虽然这项研究的模型证明,从长远来看,增加保护区的数量会给沿海经济带来收益,但一个大问题仍然存在。“孟加拉湾国家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充满一系列挑战,当地社区非常贫困,在这些地方我们是否有(实施这些变革的)奢侈条件?”果阿(Goa)的海洋科学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海洋保护委员会(the IUCN Marine Conservation Committee)成员亚伦·洛博(Aaron Lobo)问道。
不管怎么设置,目前的海洋保护水平是完全不够的。
他解释说,当地社区经常被排除在保护区的决策过程之外。他承认,受到最严格保护的“禁捕”海洋保护区是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工具,但实施这些保护措施“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尽管这非常重要。洛博解释说,在治理不善的国家以及难以监测和非法捕鱼活动猖獗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重大的变革。
“细节真的决定成败,”他说。“这篇论文描绘了一幅全球宏图,但随后需要仔细研究区域和地方的情况。”这需要在设计具体干预措施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让当地社区,特别是最边缘化的社区参与进来,并确保长期收益。
海洋生态学家、 拯救我们的海洋基金会(Save Our Seas Foundation)项目负责人迪帕尼·苏塔里亚(Dipani Sutaria)也表达了与洛博同样的担忧。她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与此同时,在地缘政治上,在重叠海域进行国际资源共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作为发展中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突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减缓或停止渔业等生态系统服务,在我们地区不会有好的结果,”她提醒说。“我们各国需要从这篇论文中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危险的边缘,不能再把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视为理所当然。”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