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64x64/fisheriesCreated with Sketch. 海洋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蓝图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海洋一章反映出中国生态理念的向外延伸。
中文
<p>夏季休渔期是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努力的一部分,图片摄于2020年5月的福建北郊村渔港。图片来源:Jiang Kehong / Alamy</p>

夏季休渔期是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努力的一部分,图片摄于2020年5月的福建北郊村渔港。图片来源:Jiang Kehong / Alamy

于3月11日闭幕的全国“两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纲要。作为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后出台的第一份五年规划,其中的气候能源类目标在今年广受国内外关注。海洋是气候之外另一个具有超越国家边界的深远影响的领域,在这份新的规划纲要中,海洋专章中的诸多表述表明中国将在海洋领域向外拓展生态环保理念。

[chinadialogue_factbox title=”编者按“]本文是中外对话此前发布的分析文章《“十四五”生态环境蓝图:牵着碳中和的“牛鼻子”》的编辑节选。[/chinadialogue_factbox]

“人海和谐、合作共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这些表述出现在海洋专章的前言里,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这个位置的措辞还侧重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开发海洋资源。一个引人瞩目的改变是今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而五年前使用的表述是“发展远洋渔业”。

中国在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发展远洋捕捞”,此后中国远洋捕捞能力快速增长,远洋渔船数量在世界遥遥领先,作业海域已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海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以及南极海域,中国船队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IUU)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去年,中国首次宣布在公海自主禁渔,接下来将如何部署“可持续”的远洋渔业引人遐想,正在制定的“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将提供更多答案。

Transshipment in the Miid-Atlantic Ocean
大西洋中部,一艘渔船正在将冷冻金枪鱼转移到另一艘船上。图片来源:©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维护海洋权益”,“十四五”则变被动为主动,提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寻求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环境法中心主任副教授刘能冶分析,“中国过去更关注与沿岸国的合作,随着中国在远洋渔业、造船业等海洋产业中能力的增长,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也随着经验而增长,这种表述的转变可以说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化。”在极地治理上,纲要提出要在建设北极“冰上丝绸之路”,同时提高参与南极保护和利用能力。中国在2017年首次举办南极条约协商会议,2018年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在刘能冶看来,这是中国参与极地治理的标志性事件。他说在极地尤其是南极治理上,国际上一种声音是强调保护,而中国是强调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他认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表述是对过去几年中国南北极政策的平稳延伸。

在海洋环境治理上,今年的纲要提出要深化与沿海国家在海洋环境监测、保护与科研上的合作,加强深海战略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评价。

而在家门口,中国将加码对入海污染物的控制。纲要提出建立“陆海统筹”机制,将入海河流流域、河口与近岸海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扩大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范围,保障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这些工作的最终成效需体现为近海环境和生态的改善,未来5年,生态环境部将以一个叫做“美丽海湾”的全国性创建活动进行评价。除了水质改善,它还关注海湾内物种及其生境的恢复,以及自然岸线和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目前正在制定中,这是该领域首份专项五年规划,据生态环境部透露,“美丽海湾”将是其中的总体目标,计划到2035年全国1467个海湾都能建成“美丽海湾”。国内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对世界海洋的一种贡献。

行业评论认为,相比“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表述,今年的纲要透露出中国从关注国内海洋管理转向承担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未来五年,这种转变的进展将受到来自全球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