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64x64/fisheriesCreated with Sketch. 海洋

连点成线:专访环境摄影师韶华

韶华介绍了他的工作如何尝试连接跨国环境议题,以及他近期在华北和柬埔寨拍摄的纪实作品。
中文
<p>天津东疆港的一座防波堤。东疆港大部分建在填海而成的陆地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图片来源:© 韶华</p>

天津东疆港的一座防波堤。东疆港大部分建在填海而成的陆地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图片来源:© 韶华

去年年初以来,韶华(Sean Gallagher)一直无法外出开展新的项目。囿于北京的家中的他担心重要的议题正因疫情而得不到报道,尤其是在目前这样一个亟须理解气候危机的影响及其相关环境问题的关键时点。

Sean Gallagher
图片来源 ©韶华

来自英国的韶华是一位曾八次获得普利策中心资助的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从2006年起就长居中国。2013年中外对话对他进行专访时,中国是他工作的重心。他当时已经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记录了包括西部的荒漠化东部沿海地区的湿地退化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北京的空气污染在内的诸多议题。但自那以后,他摄影作品的主题逐渐拓展到了更广泛的亚太地区。他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将各地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连点成线”十分重要。

对他而言,气候变化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议题。在他于2013年后在中国以外开展的项目中,有两个是围绕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主题,分别于2013年和2019年在印尼雅加达和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拍摄。图瓦卢项目之后,他决定记录中国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并完成了一个题为《渤海湾:中国受威胁的海岸线》的图片报道,中外对话将其中部分作品在此呈现。

尽管新冠疫情对他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但幸运的是,他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前完成了对柬埔寨的造访。在那里,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失控蔓延以及猖獗的非法伐木。他发现,这些主要面向出口而进行的活动正在把这个东南亚国家的森林化为焦土。

我们和他聊了聊对渤海湾和柬埔寨的报道,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对无人机的使用,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环境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话题。

中外对话:可以讲讲渤海湾项目背后的故事吗?

韶华:我当时在寻找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选题,对华北的故事尤其感兴趣。在研究中我发现一些中国科学家撰写的关于渤海湾区域海平面上升的文章,还有一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论文。从这些文章中,我了解到中国沿海有多个地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严重。渤海湾是其中之一。

我从纽约市立大学克雷格·纽马克新闻研究院(Craig Newmark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的可持续性新闻旅行基金(Resilience Journalism Travel Fund)获得了一些经费支持。我决定从北边的滦河口一路南下走到黄河口。我花了11天沿着渤海湾的海岸线走了一遍,时而停下研究影响当地的不同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地面沉降以及不同类型的工业。我途中见到了不同的社群,既有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也有海岸边的渔村。

这篇报道在《卫报》首发。由于这个系列大量使用了无人机摄影,因此反响格外好。无人机赋予我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将人定格在更广阔的环境中看待。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提醒人们人与自然的联系,而无人机给了我真正独特的视角,让我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在项目中使用无人机摄影的?

是2019年我去图瓦卢的时候,也是为了记录海平面上升的问题。那次经历对我来说真的是颠覆性的。现在我所有的项目都会使用无人机,包括最新的《柬埔寨在燃烧》(Cambodia Burning)项目。这个项目包括一个无人机视角拍摄的纪录短片。

但是使用更多的无人机视角,是否会弱化你早期作品中凸显的对人的关注?

嗯,这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你与人物的联系,所以你只能用它作为其他叙事手法的补充。你必须创造性地将无人机与其他叙事要素结合起来。比如,《柬埔寨在燃烧》这部纪录片是用无人机拍摄的,而脚本是我与一位柬埔寨作家兼诗人共同撰写的。作家在片中采用第一人称念白,观众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的情感,虽然这种情感是与无人机的空中视角相结合的。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仍然触及到了故事中人类情感的一面。

我想借助一个柬埔寨人的声音来表达对议题的看法。我不想用自己作为外来者的声音作为旁白来进行评论。

可否介绍一下那个项目?为什么将它命名为“柬埔寨在燃烧”?

柬埔寨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毁林。为了拍摄这个问题,2020年初我去柬埔寨呆了三周。我发现那里很多森林都被清伐用于农耕。当地还有很多大型种植园,种植橡胶、不同种类的水果,以及腰果,这些作物大部分都出口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出卖他们的森林。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当地的盗伐行为同样严重。盗伐者专门针对高价值的树种,比如被家具业相中的黄檀(rosewood),一棵树可以卖到2万美元。盗伐的树木被出口到越南,有时会和其他种类的木材混在一起,然后再转运到中国——尽管黄檀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中国家具市场对黄檀家具的需求量依然很大。

每年一月到三月的旱季,都会发生大量森林火情。但农民和伐木者却照样放火开荒以开辟农田和新的种植园。处处都能看到火情,每天都有火情,年复一年。每年那个时候,柬埔寨的火情数量是全亚洲最高的。我去了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一些致力于阻止非法伐木的生态保护工作者待在一起。他们与当地军警和护林员一起巡逻,阻止非法伐木。柬埔寨的森林火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总是寻找关注度不足的重要故事。关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有着比较充分的报道,但却没有人谈论柬埔寨的林火。

十年前,中国常被视为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世界工厂”。近年来,中国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不仅采取措施打击污染,还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气候、生态多样性和污染防治计划。你认为在环境方面,中国的国际形象是否有所变化?如果是的,那么这种变化对于以中国为对象的环境新闻报道有何影响?

这几年,中国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台一系列旨在改善本国环境的计划,无论是在污染防治还是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不过,我不太确定这是否已经帮助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过去十多年乃至更长时期中有关中国飞速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成本的报道仍然残留在人们的印象中。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仍然是重要的煤炭消费国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我认为环境问题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仍然是一个拖累。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 Bay - Climate Change - Sea Wall
天津东疆港的一座防波堤。东疆港大部分建在填海而成的陆地之上,为了防止海水侵蚀海岸,那里建起了形状各异的防波堤。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Bay-A man harvests clams
一个男子趁退潮捡拾海岸上的蛤蜊,他身后远处是天津低平的工业区轮廓线。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 Bay a damaged aquaculture farm
天津南部,施工队正在整修一段在暴雨中受到损坏的水产养殖场圩堤。这一带大部分地区海拔仅几米,气候变化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Bay home to some of China's largest reserves of oil and gas
渤海沿岸拥有几处中国最大的油气田。近几十年来,这一地区多次发生石油泄漏,持续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 Bay Unidentified industrial pollution
汇入渤海的泊埕河附近一个湖泊中汇集的工业污染物。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 Bay raw salt
工人们在一大堆原盐旁等待下一趟拉盐的卡车。渤海湾沿岸很多地区使用富含盐分的地下卤水制盐。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Bay A diver takes a break from harvesting sea cucumbers
渤海湾边一个水产养殖场,一个采集海参的潜水工正在休息。海参对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升温十分敏感,这让一些人担忧这一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前景。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chinadialogue_image]

Bohai Bay old sluice gates and dams lie in ruins
在天津以南的河北的海岸线上,一座废弃的水坝被海水淹没。图片来源 ©韶华

[/chinadialogue_image]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受版权保护,仅可作为本文的组成部分整体发表,不得单独发表,转载本文时亦不得改变图片的版权信息。

翻译: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