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普通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消费欲望也随之开始膨胀。有限的资源对我们这种无限膨胀的欲望能支撑多久呢?我们,尤其是引领商业消费新浪潮的青年,对于可持续消费的生活方式,有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没有付诸行动的愿望?需要怎样的引领与推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既能通过调查互动的方法引导公众认识可持续消费的意义,又能通过较为客观的方法,揭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对消费与环保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特点。调查之后的一系列媒体报道和公众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可持续消费观念,并在生活中付诸行动。
方法
接受调查的公众涉及全国31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以大中城市的青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0.1岁,其中,21-40岁之间的青年接近80%。
受访公众具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平均月收入为2977元(不包含学生、军人、无业者),而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的人均月收入为2006元就已在全国各城市排名第一。整体来看,低、中、高不同收入水平的公众在本次调查中都有参与。其中月收入在1000-3000元区间的青年比较集中,约占38%,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占14%。
本次调查采用志愿填答和随机入户面访两种方法收集数据。
志愿填答:调查问卷于2007年4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经济版刊发,随报面向全国范围内的近500万读者发行。网络版的调查问卷由新浪网发布,并有众多各类网站刊发调查链接。
随机入户面访:选择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五大城市,在写字楼密集的地区进行随机入户面访,目标受访者为城市高端白领青年,目的在于弥补高端青年群体很少主动参与调查的缺陷。共完成问卷500份。
此次调查发起后,2周之内在全国范围内参与活动的青年接近万人。接受调查的青年涵盖了各地域、各年龄段、各收入水平、多种职业的群体。这种状况初步表明,可持续消费和环保参与在中国青年群体中拥有广泛的支持,政策推行和环保教育已有一定基础。
气候变暖这一话题受到青年的高度关注。调查数据显示,近8成的青年对于气候变暖现象有所了解,也比较担心变暖的危害,仅有2成的消费者对此表示不关心、认识错误或者不了解。
绝大多数青年都同意,气候变暖会带来 “海平面上升陆地减少”和“沿海城市和一些岛屿消失”这两个后果。而对于导致“北极熊灭绝”的观点,表示认同的青年减少到55%。明确表示不清楚这种危害或认为只是科学家炒作的人只有5%。
少数青年(18%)虽然意识到气候变暖,但是表示不担心。一种观点认为,气候虽然正在变暖,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影响太小。另一观点认为气候变暖未尝不是好事。
气候变暖及危害已有非常多的新闻报道,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可搜索到大约92万条与气候变暖相关的网页,而GOOGLE可搜到245万条。公众显然已经通过现代传媒比较充分地了解气候相关信息。所以,此次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青年对气候变暖的现象、成因和暖冬的后果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有84%的被访者认为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只有8%的被访者持反对意见,还有8%的被访者表示不清楚。
虽然绝大部分的被访者认为汽车尾气是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但是在问及:“如果有足够积蓄,你会购买汽车吗”,只有15%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不会;表示“肯定会”的比例为27%;而表示 “有可能会”的人达到49%。两者合计的比例约占2/3。
这表明,青年虽然对于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清晰的认识,但不影响其消费行为。只要经济能力允许,绝大部分青年还是会选择购买汽车。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环保表现,符合可持续消费的标准。这种行为包括普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家居日常生活中普遍能够做到随手关灯,具有清晰的节能、节水、节电意识,有限制的使用空凋,减少更换家用冰箱的频率等等。
青年在环保认知层面,同样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他们普遍认识到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作用,以政府办公楼和饭店酒店为首的场所能源浪费比较多。同时,公众的环保知识仍存在很多盲区,例如尚未普遍认识到节能灯的节能效果,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用水量,对优先选购本地产品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
在青年的未来计划中,影响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因素很难受到重视。典型例子是购买汽车的愿望非常强烈,只要具备经济实力,大多数人倾向于拥有自己的汽车。购买自己的住房,改善住房环境的期望同样非常普遍。
总体而言,成年公众的节能、节电、节水态度积极,但是未成年人却显得不太在意。
调查数据显示,有76%的受访公众表示自己“处处注意节约”;有23%的被访者表示“不太在意”;只有0.4%的被访者表示“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但是,在公众看来,自己身边的小孩子(未成年人)节能态度比较差。只有34%的人认为小孩子能处处注意节约,多达53%的被访者认为小孩子不太注意节约,甚至12%的人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大多数人最想实现的一大愿望,主要集中在大面积的住房、出国旅游和拥有自己的汽车。
其中,有38%的公众希望拥有一套宽敞的房子,有21%的被访者想出国旅游,还有12%的被访者想拥有自己的汽车。
这个结果与英国年轻消费者的消费愿望几乎完全相同。可持续消费圆桌会议的报告称,英国年轻公众的消费计划包括大面积的住房、好车和生活方式,“出国旅游代表了消费者的主要愿望”。
超前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时尚的生活方式,由商业化推动的竞争性消费也诱使越来越多的人加速更新自己的衣服、鞋子、手机、mp3等物品。信用卡在短短几年内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大量普及。普通公众充满了消费期待,拥有一大宽敞的住房,拥有自己的汽车,能够出国旅游等消费目标,几乎与发达国家的年轻消费者完全相同。
公款消费一直深受公众关注,多达一半的普通公众也有机会主动或被动的“搭车”公款寔请和公款旅游。
调查数据显示,办公室的节能灯普及率为48.7%,家庭中的节能灯普及率为38%。完全没有节能灯的办公场所约有17.2%,而家庭用户高达31.8%。
为什么大多数公众在家里都有比较积极的节能态度,但节能效果明显的节能灯未获得多数家庭认可?
有资料显示,一只5瓦的节能灯亮度与25瓦的普通灯泡相同,寿命为5000个小时,而一只普通灯泡寿命为1000小时。而且节能灯比白炽灯节电60-80%。但是节能灯的售价往往是普通灯泡的几倍,一次性投入明显要高。节能灯到底能节省多少电费,是否划算,普通公众并不容易算清楚。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77%的消费者认为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节能产品不够多,只有4%的消费者持相反观点。
结合公众对节能灯的态度,以及对待本地商品的态度,我们更倾向于把公众的态度理解为节能产品的性价比不够突出,不够直白。性价比不明显和一笔不容易算清的账,直接阻碍了节能灯进入普通家庭的步伐。
从这一角度看,公众对待节能产品的态度并不太积极。一方面,市场上新的节能产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消费者仍然认为品种过少。事实上,公众对节能产品的态度仍然以性价比为主要选购标准。其中的潜台词可以理解为:我能参与环保,支持可持续消费,但是不能牺牲原有的生活质量。
环保意识对可持续消费的影响
可持续消费的行为需要示范者,政府首当其冲成为公众目光的焦点。在调查中,58.8%的公众对政府怀有这种期望,还有24%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和商家应该成为示范。
与此同时,多数(78%)公众也把治理环境的责任寄托在政府身上,企业与商家也是公众期望的责任主体。
中国公众的这种期望并不孤立,英国消费者同样寄希望于政府和企业,而非他们自己做出改变。在可持续消费圆桌会议的报告中, 多达80%的英国消费者认为,在推行可持续消费的生活方式中,政府负的责任最大。
在我国,政府倡导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这一倡议,多数(61%)公众有所了解也表示赞同,但同时有34%的人虽然愿意配合行动,但无从着手。
环保在公众中间是一个热门话题,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给公众提供了大量环保信息和环保知识。但是环保知识的普及并不一定影响公众的消费行为。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公众欢迎政府、企业在产品上标注更多的节能环保信息。
对于政府所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公众倾向于支持,但却常常无从着手。公众期望政府首先成为可持续消费的示范者,企业和商家同样负有这种责任和公众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