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全力以赴抗击记忆中最严重的一场雪灾的时候,美国有很多人在纪念另一场雪灾30周年。真是有点巧合。
这场“白色飓风”史称“1978大暴雪”,在30年前的1月底和2月初席卷北美,使很多美国人数天甚至数星期断电、断暖、断交通。人们陷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或者陷在公路上。好几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调动了国民卫队救援陷在公路上的人。
经历过那次暴雪的很多美国人至今都忘不了那场灾害。相信此次中国雪灾的经历者也不会忘却此番体验。
据记载,1978年暴雪仅给马萨诸塞一州就造成5亿美元的损失。现在还不清楚雪灾会给中国造成多少损失,但是肯定对我们的打击要重得多,因为这是在我们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日——农历新年之前,正值一年中人口流动的高峰期。
然而,比较两场雪灾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跨越了30年的这两场雪灾,对我们人类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很多人认为,最近这场雪灾暴露出中国繁荣经济的脆弱性。很显然,极端的天气打了中国政府和老百姓一个猝不及防,加重了我们的电力短缺、交通拥堵和通货膨胀。
类似的景象在1978大暴雪中也比比皆是。一些食品要定量供应。在灾区,很多人在暴雪过去之后的一个星期仍然没有供热、供水、供电,也没有食品供应。学校也关闭了好几个星期。
然而,即使30年前,美国作为一个发达的超级大国,条件也要比今天的中国好很多。而暴雪袭击的北美各州无论如何,处理冰雪的设施也要比最近这场雪灾中的中国南方数省先进。
尽管如此,美国肯特州大学气象历史学家、地理系教授托马斯·施密特林在1978年暴雪25年之后也曾经这样评论说:“以我们拥有汽车、电力、供暖的舒适,我们可能比19世纪的俄亥俄人对这些暴雪更脆弱,他们反而更有独立性,能够经受几天的破坏。”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这可能真是让人不舒服的真相。虽然我们的发展水平不同,但是我们在天灾面前似乎同样无能为力。我们的现代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之作用之下似乎瘫痪了。
在中国南方,人们在英勇地抗击雪灾。然而他们只能是将损失降至最低,而不能首先保护他们自己。即使在雪灾之后,这些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我们也很难保证,再有恶劣的天气时,高速公路不会关闭,航班不会取消,铁路交通也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我们如此依赖的现代性如此容易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难道我们不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的这种依赖已经到达何种地步了吗?当你唯一的取暖方式是靠电,而火力发电站又关闭了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我们当然不能为了避免极端天气的打击而回到石器时代。但是,如果对那些已经证明在雪灾中异常脆弱的交通线、通讯线,我们仍没有任何替代方案,那才会是真正的灾难。
或许,在这次雪灾中发挥了作用的内燃机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当电力中断使电气机车无能为力时,内燃机车作为“摆渡机车”将火车开出了险境。
在正常状态下,所有的人都会认为电气机车比内燃机车“先进”,但在这场灾难中并非如此。
这两场雪灾都给我们提出了同样的警告:我们纵情享受的那种现代化未见得如它看上去的那样强大。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让我们经受各种天气条件的方式。我们寻求的现代化应当提高我们应付这种雪灾的能力,而不是让我们更加不堪一击。
熊蕾,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首页图片由Jin Aili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