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成为这两天哥本哈根会议使用最为频繁的词之一。无论是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克里,还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亦或由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加州民主党众议员佩罗西带领的众议院六名委员会主席组成的“明星”议员代表团,“透明度”是他们着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
“中国必须显示出在透明度领域的意愿,这个透明度应当可核实。没有这个,美国将不会签署协议,”国务卿希拉里在12月17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硬地表态。
透明度是美国为MRV中的可核实(Verifiable)设计的一个替代说法,其目的是让它听起来不使人觉得在政治上过于敏感。尽管如此,美国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分歧仍然巨大。
很多观察人士认为,中国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12月17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做的表态,显示出中方在透明度问题上已经往前迈出了一步。何亚非表示, “中国将加强和改善国家信息通报”以加强透明度,并且在“不干涉中国主权”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国际信息交换、对话和合作”。
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透明度问题上做出了实质性的妥协?
据笔者了解,至少到目前为止,答案是否定的。
中方长期以来在MRV上的立场是,并非不可以接受国际核查,但仅限于由国际资金资助的项目。中国国内支持的减缓行动和计划不应接受国际核查,因为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的原则问题,难以妥协。何亚非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重申了这一原则。
不过,当笔者向美国众议院能源独立和全球变暖选择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Global Warming)主席、马塞诸塞州民主党众议员爱德.马凯(Ed Markey)询问时,他坚持,核查必须是“全方位”。不过,他表示他相信中美双方能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来满足双方的要求。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还没有发生,”笔者问到。
“那是因为会议还没有结束,”马凯半开玩笑地回答。
17 日傍晚,在贝拉中心的大厅里,笔者偶遇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拉梅什告诉笔者,目前以中国为首的基础四国在MRV问题上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5%的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但仍有25%存在根本的分歧。他解释,美国对发展中国家自己支持的项目进行国内核查并无异议。分歧在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只负责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交国内核查的信息报告,但仅限于此。而发达国家则要求对提交的报告进行“讨论(discussion)”。
拉梅什进一步解释,中国担心发达国家在“讨论”的时候会提出很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问题,并试图和人权问题挂钩。不过,他补充说,这只是一种“担心”。
有非政府组织观察人士分析,最终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在表述时,用一种让双方都能接受(能对国内政治交差)的技巧性语言来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