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分析人士长期以来一直强调中国的国家基本利益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中国政府也已经采信了相似的理念,不断采取强力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9年8月,中国内阁——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宣布,中国力争在保持其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委员会认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候现象频发,以及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都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发展。因此,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在未来几十年里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稳定。
与之前的任何一份声明相比,这份公告更加清楚地阐明了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中国正逐渐将气候变化视为威胁其发展的直接因素。显然,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受到了包括经济利益以及国际政治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鉴于北京方面最高权力层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那么了解气候变化究竟如何影响一国的根本利益就显得尤为关键。
未来中国所面临的这些挑战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其境内及其邻国境内的水资源数量和分布问题。预期,许多地区的干旱和洪水现象将变得更为严峻,而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更使得中国和南亚一些地区的水源供给出现长期急剧下降的趋势。此外,这些变化还导致大部分的主要水系有可能出现流量波动加剧的现象,这为农民及其它水资源用户预测水源供给增添了难度。华北地区的沙漠化以及沿海低洼地区的海水入侵等错综复杂的现象更使得粮食生产和生态系统面临进一步的挑战。
供水量的这些变化会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在国内外事物上所制订的目标。跨境水资源问题,特别是湄公河的问题已经使中国与其邻国间的关系趋于紧张。然而,随着这些资源的变化,其中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逐渐减少,中国将不得不逐渐习惯于处理跨界水资源争端。此外,冰川的融化以及积雪的减少更预示着巴基斯坦北部这样的薄弱边境地区将面临着严峻的水源短缺问题。鉴于其所倡导的“和平崛起”政策,因此,北京方面对这些问题十分重视。
中国稳定有序地发展国内经济的愿景同样受到水资源变化威胁。而水资源减少的问题将更多地困扰着新疆和西藏这些较为动荡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贫穷落后,而且水资源分配在这些地区所导致的种族间的紧张局势也将不断升级。同时,随着水资源的紧张,当地居民不得不移居他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些地区将日益成为环境移民迁出区。中国西部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关于这些移民的报道。而在环境安全人士看来,这种移民将是导致环境冲突的主要危险因素。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战略野心和战略重点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迫使其修改其中的一些政策。与政策决策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气候变化 影响主要是指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缺乏稳定的水资源供给的条件下,就很难制订出大规模的发展目标。其二,很明显,某些地区,如中国西北部地区的区域性气候变化影响要比其它地区更为严重。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就是,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管理、及其它资源的机会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机会成本不容小窥。
由于气候变化,亚洲大陆东部地区的供水量和水资源分布面临着尤为严重的变化。许多亚洲国家已经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压力。除了南极洲,亚洲是各大洲中人均水资源配置量最低的洲。
从2000年开始,华北地区的用水量和供水量之比是华南地区的3到4倍。气候变化更以不同的方式加剧了中国及其邻国所面临的用水紧张局势。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这份评估报告的主要依据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该数据显示,中国华北地区及东北部地区的降雨有所增加,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中国东南部地区的降雨增长则更为明显。
研究人员强调,由于气候变化,华东农业产区的降雨正在逐渐减少。自20世纪中期开始,干旱所导致的农业减产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而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土壤退化现象预计将使中国中部地区、西南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发生“灾难性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中国周边的其它地区同样面临着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趋势。一项关于印度喜马拉雅地区的重要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将明显增大季节性流量的变化幅度。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 到本世纪中晚期,东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水系——湄公河流域的最高月流量将比20世纪增加35%~41%,而最低月流量将降低17%~24%。流量变动幅度 的增大使得濒危地区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农业活动 面临着崩溃的威胁。以湄公河为例,海平面上升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水侵蚀等风险更加剧了这种波动对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威胁。
然而,随着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以及积雪数量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这一地区将有可能面临供水量长期下降的威胁。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到2050年,喜马拉雅冰川群将有可能减少25%。由于冰川融水占恒河夏季水量的70%左右,并且还占到其它亚洲主要水系水量的50%~60%。因此,喜马拉雅冰川的减少将对这些流域产生重大的影响。一项重要的研究预 测,受喜马拉雅融水补给的水系水量将在2050年到2070年间达到峰值。此后,年平均水量将会减少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众多模拟研究结果一致显示,受突 如其来的季节性水源短缺的影响,到本世纪末,中国西北部以及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将面临着供水量减少的困境,“从水量充沛到水源匮乏可能只不过是短短的几 十年而已”。
不过,这些影响似乎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一些流域所受影响似乎尤其严重。以新疆最重要的水系塔里木河为例,冰川融水占该流域年均水量的40%。中国西北部其它地区也可能受到供水量变化的严重影响。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的那样,“预计,[中国]高原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新疆、以及内蒙古地区的季节性积雪的持续时间将大大缩短,这将导致水量的减少,并将引发严重的春旱。 ”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的主要水系也将面临相似程度的变化。
水源的分布模式将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中国许多地区的供水量在不需要的时候源源不断,也就是说,在雨季时发生洪水,而在干旱的夏季需要用水时却远远不足。还有 一些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和西北部地区,以及湄公河流域等,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并且造成这些影响的因素也比其它地区更为复杂。这一结论将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
斯科特・摩尔: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研究生。之前曾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富布莱特奖学金学者。
本文之前以《气候变化、水资源与中国的国家利益》为题发表于2009年的《中国安全》(Vol.5, No.3)。本站经作者授权后予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