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播客:海底也有噪音污染

可持续亚洲播客节目《听见海底的声音》第二集将带我们看看在中国香港水域挣扎生存的中华白海豚。
中文

海底也有噪音污染

中华白海豚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它们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目前香港仅存37头。其生存面临大规模开发项目、繁忙的轮渡和渔船往来,以及一系列海洋污染物的威胁。水下噪音是人们很少意识到的一种污染。对于利用回声定位来觅食和与同类保持联系的动物而言,人为噪音水平不断增长的影响不应被低估。其他海洋物种也是如此,它们都以某种方式依靠声音在水下生存。那么有什么解决方法?要如何减少海洋中的噪音来帮助中华白海豚等脆弱物种免受伤害?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可持续亚洲

嘉宾

  • 叶翠霞, 长洲生态文化环境保育协会
  • 吴嘉怡,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
  • 郑锐强博士, 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曾就职于汕头大学

更多内容

播客

播客:健康珊瑚礁的声音

可持续亚洲最新播客节目《听见海底的声音》第一集,探索喧嚣的大堡礁水下世界。

播客文稿

播客节选:

区玮恩:在这一集,我们会带大家回到中国香港和内地,深入了解因为各种填海项目而产生的海洋噪音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我们会提到在华南沿海的中华白海豚是如何在人类造成的噪音污染中挣扎求生的。

吴雨菲:幼年的中华白海豚是灰白色的,它们经过成长,慢慢地在成年时才变成了大家印象中的粉白色。由于白海豚独特的颜色外表和友善的个性,它们获得了许多香港人的喜爱。在香港,常常会有观豚船出海去观赏它们。追溯历史,早在17世纪就有记载白海豚在香港水域出没,并在1997年,被选定为香港回归的吉祥物。然而因为海水污染导致的高夭折率等各种原因,中华白海豚已经成为了中国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数据,现在在香港水域,白海豚只剩下37条。

……

吴雨菲:叶翠霞告诉我们,她其实没有想过要做关于海洋保育的工作。她和她的未婚夫罗家健曾经是众多在香港市中心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员。翠霞在酒店预订平台任经理,她的未婚夫在科技业工作。但在2015年,翠霞和她的未婚夫正好30岁,他们决定辞掉做了十年的工作,背起行囊环游世界。也正是因为这一段旅程,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回到香港后,他们下定决心搬到长洲岛。长洲岛是个离岛,如今依旧保持着小渔村的样貌,成为了一日游的休闲观光地。于是翠霞小两口做起了旅游生意,经营悠闲游船租赁和钓鱿鱼体验服务。而在长州岛附近的水域就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之一。 

叶翠霞:实际上,当我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我记得那是我们开始做游船派对生意的第一年,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中华白海豚………,就在长洲岛对面的大屿山最西南端的海洋牧场外。那只白海豚看着我,好像在求助,可能是迷路了,因为海洋哺乳动物通常都是群体活动的,然后五分钟后就有一艘快速的澳门渡轮经过。

区玮恩:翠霞认为,渡轮的噪音污染使海豚感受不到方位,所以迷失了方向。这让她有了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海洋哺乳动物的想法。

……

区玮恩:在2019年,她和未婚夫家健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名为“长洲生态文化环境保育协会”,组织学校和非政府组织乘船出海,清除可能缠绕海豚的废弃渔网。在过去的几年间,翠霞和家健的观光船已经载过无数的游客,游客们偶尔也能看到中华白海豚。长洲岛附近的大屿山岛屿海域是白海豚的栖息地,同时也是香港机场所在的岛屿。从机场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之后,白海豚们已经被分散了……并且很难被发现。翠霞回忆了一次令他刻骨铭心的出海经历。

叶翠霞:去年5月15日,我们看到有六条成年海豚把一条小海豚的尸体推到水面上,它们这样的行为足足超过了两个小时,它们一定知道小海豚已经死了,但仍在努力尝试,努力推着小海豚,试图假装它没有死,这时你才真正想到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如何能帮助它们,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了。

吴雨菲:中华白海豚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因为种种人为原因,它们受到的威胁正在日渐增加。我们刚刚提到的香港机场等建筑问题,不仅占据了海洋栖息地,造成了大量的建筑污染……还产生了很多噪音。这些污染对白海豚等海洋生物的影响过之甚大,过去十六年,香港生存的白海豚的数量下降了70个百分点。

区玮恩:实际上,相比其他动物,海豚更依赖于声音来,因为它们拥有精确的回声定位系统。当它们发出的超声波触及周围的物体时,超声波会被反弹回来,重新被海豚接收。这个回声定位系统完全能充当海豚们的双眼,就算在浑浊的海水里,它们都能自如地觅食和跟同伴沟通。

吴雨菲:那么,当水底有噪音时,就相当于给依赖于回声定位系统的生物蒙上了双眼。我们联系了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的吴嘉怡,和我们深入探讨海底噪音对白海豚的具体影响。

吴嘉怡:有很多船舶的运行或是有一些离岸的工程,可能发出很大的噪音,这些人为噪音会盖过白海豚的声音,以及它们的猎物的声音,阻碍它们去觅食、社交或是一些生产的活动。我们的水底录音研究也察觉到,人为噪音也会改变它们的行为。比如说在大澳附近的水域,我们就放一个录音机,白天录到很多观豚船的噪音,可是白海豚的声音最主要是在晚上到日出之前,那时候白海豚的声音比较多,所以我们看到的它们的这种夜间行为模式,我们相信有可能是因为白天观豚的船只的声音,还有它们来来往往的影响,所以白海豚在那一带的水域主要就是在那些观豚船都休息了的时候,它们才会比较活跃。

……

区玮恩:海中噪音污染不仅存在于香港,来自汕头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博士郑锐强,在过去的十年一直在研究中华白海豚。郑博士与我们分享了无数次出海跟踪拍摄白海豚的发现。

郑锐强:对于动物捕食的影响,比如说会给它造成一种有点像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捕食的压力,它会很紧张,所以它要尽可能躲开这些噪音,所以它会回避。这也是我们在野外经常看到。第二种是它可能会用一些缓冲的措施,比如说提高它的回声定位系统的强度,从而来让它可以更容易去定位到食物。其实鲸豚类,它每一个物种都会不同,但没有人专门去做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是我们是可以参考其他类似的个体大小的齿鲸,比如说瓶鼻海豚。其实它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其实它的耐受度比我们人类要高很多,它能听到更高一点的频率的声音。但是它跟我们一样也会受不了,就是说它也会出现一种很不舒服,甚至会产生一些听力上面的损伤。所以其实现在我们对于海洋噪音的研究更多其实看的是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是什么样子,但是在捕食上面动物也会用它们的的策略,去屏蔽这种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海洋上的影响。

吴雨菲: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噪音能够让海洋动物的生活变得如此悲惨。根据郑博士的说法,在中国内地,大多数住在沿海地区的人都不了解中华白海豚,更不用说大家对海洋噪音的关注了。他说毕竟噪音直接影响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海洋动物,所以经常会被忽略,得不到重视。对此,吴嘉怡也深感同意。

吴嘉怡:其实相比其他的威胁,比如说栖息地丧失,船舶撞击,或者是水质污染,其实水底噪音它相比来说比较少人去关注。我们住在陆地上其实很少看到海豚怎么受噪音影响,再加上就是我们看不到噪音,因为它其实就是声波,是看不见的,所以不管是政府,商界或者是公众,他们可能很容易就会忽略,海底噪音方面的影响。

…… 

吴雨菲:我想知道由于海上运输和建设工程造成的噪音污染问题有没有长远的解决方案呢?

区玮恩:目前,在大湾区,当地政府、活动人士、学者和专家已经制定了一个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世界自然基金会建议将噪音污染作为对香港周边新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一部分。

吴雨菲: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行动计划中还建议在水下施工过程中使用气泡帘来减少噪音影响。这个气泡帘是由一根铺设在海底的管道组成,它会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层将起到隔声器的作用,吸收声音并减少人类噪音的空间范围。这样对于物种来说,尤其对海豚所形成的脉冲式的伤害,会降低很多。

……

吴雨菲:吴嘉怡说,香港政府现在的策略最主要是先发展后保育。像翠霞提到的在香港国际机场附近水域兴建的第三条跑道,是一个为期八年的工程。这个预计造价为180亿美元的项目可以让香港稳保全球航空交通枢纽的地位。政府计划在2023年左右跑道落成后,建成一座海洋公园,来补偿这个项目对海豚栖息地的破坏。但环保人士的意见大都认为这个第三跑道的项目会加剧高速船只和其他基础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后期的补偿也不能完全消除因为发展经济而带来的环境破坏。

区玮恩:建造海洋公园的方案其实之前就有实行过。在香港机场一期工程完成后,政府建立了两个在长洲岛建立了两个海洋保护区,但却没有禁止钓鱼活动,这就意味着渔船经过的噪音污染和渔民捕杀海豚的风险依然存在。

订阅收听系列播客:APPLE PODCASTS | SPOTIFY


制作团队:

主持人:区玮恩,吴雨菲
制作人:区玮恩
助理制作人:陈楚乔、吴雨菲、蔡乔匡
翻译:李杨诠瀚
配音:高达庆、陈楚乔
前奏/尾声音乐:亚历山大·莫贝森(Alex Mauboussin)

其他音乐:

True Blue Sky》,Blue Dot Sessions制作
Taoudella》,Blue Dot Sessions制作
Levander Crest》,Blue Dot Sessions制作
以上都基于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用途许可发布

背景音效(经授权使用):

《Layered reef sound》,来源:蒂莫西·戈登 / 埃克塞特大学
《Dolphin soundscape》,来源:Mr. Paul Hodgson / Oceanway Corporation Ltd.
其它海豚和船的声音,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