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其它一些中等收入国家(MICs)正合理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该全球金融机制最初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其宗旨是帮助重建世界经济。特别是,他们主张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董事会成员国的投票份额以赋予新兴经济体更多的话语权。这项改革背后的逻辑无可置疑。直到最近,比利时和荷兰这样的小国才获得与中国一样的投票权重。然而,对世界银行而言,这种改变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
为 了搞清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你必须对近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事件进行一番回顾。那些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并降低贫困的国家—即中等收入国家的实践与世界银行以及更 广阔范围内的援助组织的侧重点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MIC国家重点侧重于通过制定优先发展策略并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些策略从而理顺财政稳定、基础设施和农 业基础结构等基本面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那样充分展示了坚持这一发展道路是多么的英明。但是,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指导下,世界银行以及其它捐助组织却对这些基础问题关注甚少。相反却本末倒置地将社会问题置于经济问题之上,并采取短期政策的方式,不断发明出新的“当月政策”。
以 基础设施和农业为例。目前所有那些富裕国家都曾在各自的高速增长时期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自1980年代起,富裕国家的一些关注环保和社会问题 的非政府组织却在富裕国家援助官员的支持下无情地抨击世界银行在基础设施及现代化农业方面的工作。其结果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世界银行在廉价、可再生的水 力发电方面的贷款在1990年代下降了90%,而在农业方面的贷款则在过去的25年间降低了75%。
然而,MIC国家却采取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继续投资于这些领域。因为这样就可以保持持续增长并降低贫困。而那些依赖援助的贫困国家却在联合国制定的优先策略及不断引入的新计划的双重夹击下深受其苦。
世界银行集团结构中所固有的一套激励手段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是该组织的贷款机构,由其发放的贷款占硬贷款发放总额的75%,但是,其预算中大约有一半的金额来自富裕国家的捐资。这些捐款中的大部分受国际开发协会的管辖(IDA)。该协会向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提供几乎无息的贷款,以帮助推动这些国家的发展。然而,IDA却成为摇动IBRD这只狗的尾巴。而对于新兴经济将会拥有更多话语权的IBRD理事会讨论而言,其重要性与一成不变的IDA非公开讨论无法相提并论。
以引起人们复杂情绪的大坝问题为例。富裕国家的水电能力已经开发了80%,而非洲只开发了3%左右。美国人均储水量达 6000立方米,而巴基斯坦和埃塞俄比亚则分别为150立方米和40立方米。MIC国家认为这一差距令人不齿,并在世界银行的讨论上提出了这一观点。而在 1990年代末期,当这一问题被提交到理事会时进行讨论时,比尔·克林顿任命的特使虽然当时并未发表意见,但是随后却立即致电负责此事的副总裁,表示如果 世界银行采信此立场的话,其将难以获得美国政府对IDA的支持。
然而,乌云中却依然透出的一缕阳光。 世界银行和其它机构留下的这一差距由MIC国家弥补了。近年来,世界银行仅对发展中国家的两个大型水坝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而目前中国却为非洲和亚洲等地200多个此类项目提供了资金。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如果中国在输出其过人的建筑能力的同时,还能够输出其世界领先的敏感地区移民安置能力的话,那么将会好上加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世界银行的独立评估小组及其它一些机构的研究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大型水坝移民的安置问题上是发展中国家中做得最好的。)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世界银行理事会投票权重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很小。目前需要的是对事务流程及成员的反应激励措施进行彻底地重组。这就首先需要对那些在过去20多年里制定出来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繁文缛节,或“保障措施”进行彻查。其次就是对那些卡夫卡式的独立“监察小组”进行改革,因为这些检查小组起到了捍卫那些繁文缛节的作用。第三点就是解散那些靠这些繁文缛节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为生的组织人员。
第 四步就是在IDA所遵从的规章制度和IBRD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捐助国对于IDA的规章制度可以为所欲为,而IBRD则是由世界银行的借方说了算。 MIC国家应该从更广的层面上利用其新掌握的权力使世界银行的文化发生改变。改变那种领导和员工因为主动作为的罪过而受到重罚,却对不作为的罪过姑息养奸 的氛围。
约翰·布里斯科:哈佛大学戈登·麦凯环境工程教授。他在世界银行任职20年,离职前任高级水资源顾问、兼巴西国家主管。巴斯蒂安·马拉比在其所著的银行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世界银行家》一书中盛赞其在世界银行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页图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开普敦总领馆
相关文章:
白好德呼吁改善全球基础设施
BG·魏吉斯探讨第三极河流问题
格莱姆·凯莱赫为大坝正名
乔伊迪普·格普塔关注印巴水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