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波波抗议浪潮,BP的CEO托尼·海沃德曾说:“这次泄漏不会造成重大问题,因为墨西哥湾是很大的一片海洋,这场灾难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
这个论调何其熟悉。2005年中国吉林石化厂爆炸,污染了松花江后,企业负责人曾信誓旦旦“爆炸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水源”。
美国当地时间7月6日下午,负责墨西哥湾漏油处理的海洋和大气治理署突发事件响应部事故应对协调人多戈·赫尔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溢油可能伤害鱼类、海龟、鲸豚和海岸栖息地,而“对灾难造成的环境影响研究,将持续数年”。
事实上,在全球深海油气勘探的蓝色版图上,巴西深海区域、澳大利亚大陆架、西非海域、北极海域、里海等都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
尽管充满风险,国际著名石油专家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各大国际石油公司不会因此而停止深海勘探,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因此而加强勘探。“要知道,海洋石油约占美国本土石油产量的一半,可以想象停止海洋石油生产将给美国的石油供应造成何等冲击。”
在能源饥渴的人类面前,深海直到目前还是一块未经大规模开采的处女地。按国际石油界的定义,一般将水深500米以内的海域视为浅海,超过这一水深标准则为深海,而超过1500米水深则为超深海。从最近十几年来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情况看,60%~70%的新增石油储量均源自海洋,其中深海中发现的储量大概占45%~50%。因此,深海已成为全世界油气田储量接替的主要区域。单以深海来看,全世界的深海油气储量超过2000亿吨,其中石油占到60%~70%,天然气占到10%~20%。
这些数字无疑给因能源需求而日益焦躁的世界带来了一个惊喜。然而深海勘探与开发技术需要挑战人类科技的极限,其尖端程度用雪佛龙公司发言人米奇·朱艾尔的话说,堪比美国的“登月之旅”。
以深水施工为例,几千米海底的施工需要依靠水下机器人来完成。机器人要将输油管、输气管以及电缆线等多种管线合而为一的“脐带管”进行接装,每一项应用的都是尖端技术。“虽然,现在深水钻探技术已成熟,但即使万分之一的事故概率,受深水地质条件的限制,以人为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国家能源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的《从美墨西哥湾平台事故中汲取的教训》一文中指出。
据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周守为介绍,国外深水钻井技术已达到3052米水深,而用现有国产装备只能达到505米水深;深海油气田开发技术,国外可以达到2438米水深,而用现有国产装备只能达到333米水深。直到“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船的新近出坞,才扭转了这一落后局面。
“有很多未被开采的深海区域都显示出丰富的储藏量,技术使得深海石油生产成为可能,但如果当前的实践和管制不足以保证的话,这些实践和管制应当升级。”密歇根技术大学首席地球物理工程学家韦恩·宁顿在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中写道。
在向深海进军中,石油公司忧虑的是如何平衡效益和成本投入。据了解,浅海中油气田的开发投资大概是陆地油气田的5~10倍;而深海油气田投资又是浅海油气田投资的5~10倍。
以南中国海深水区为例,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的总投资可高达20亿至30亿美元。
“市场不会因为你开发的成本高,就接受你的高价。”中海油一位负责海上石油勘探的工人说,“要有效益,那就要靠高技术来发现大油气田,并且把每一桶油、每一方气的成本降下来。”
这确实是一个悖论。既要保证技术先进性,同时要降低成本保持效益,这对石油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一位石油公司专家告诉记者,他曾认为美国的海上石油开采十分规范,有充分的安全和环保机制。但在与美国公司的合作中他了解到,美国在墨西哥湾开发石油的几千个小石油公司,几乎是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从行业准入标准到海上油田服务船只的安全标准都很低。
据该专家介绍,美国海上油气开采所用的石油服务船只目前所通行的标准,名为“美国海岸警卫队标准”,相当于中国海事局制定的官方标准。但由于这一标准是美国政府与力量强大的石油集团相互博弈、折中的产物,后者为了节省成本增加竞争力,极力压低船只的安全标准,因此这一标准不但不符合美国船级社(ABS)的相关标准,甚至远低于中国船级社(CCS)的现行标准。因此,可以游弋在墨西哥湾的拖船、多功能用途船等油服船,开到中国海域后会因不符合标准而被拒绝进入。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这些石油公司还抱团抵制美国政府提出的停止近海油气开采的预案。”上述专家说。
“墨西哥湾漏油对所有人都是个警醒。”中海能源发展和采油环保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张兆康透露,目前,中海油正在为渤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和东海四大采油海域的潜在风险进行排查。
据了解,中海油在其“十二五”规划中,补充了深水潜水装备研发计划,以提高深水作业能力和事故救援能力。
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中国近海已投产油气田约50个,其中自营23个,中外合作23个,主要分布在上述四大区域。“一般深海钻探过程中,如果石油公司严格按照标准程序操作,将泥浆、钻屑和含油污水等废弃物严格回收,则勘探开发活动本身并不会对海洋环境构成影响。如果发生井喷、溢油等事故,则会造成类似墨西哥湾的惨剧。”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何桂芳说。
中海油的一位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中国海上油气开发历史很短,缺乏事故处理经验,而相关机制和标准都是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未曾经历过的海上事故,应急预案等东西不管用,更不用说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了。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消息显示,中国正着手修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对油气田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考虑对石油公司的环保设施配备、气管、油管的管理等方面加强政府监管,同时对石油公司海上石油突发溢油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提出要求。
李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冯洁,《南方周末》记者。原文刊登于2010年7月8日《南方周末》。
首页图片来自美国海岸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