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好多人都觉得很惨,生在这里实在是到了大霉,可我们没得选。”《仇岗卫士》一开头,村民张功利如是说。这部纪录短片由美籍华人杨紫烨担任导演,美国电影制作人人托马斯·列农担任监制,他们曾经以《颍州的孩子》一片获得2006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张功利说,这种悲哀的源头就是当地的农药厂、印染厂,以及它们背后的官员。仇岗村位于安徽省的淮河岸边,张功利和其他村民说庄稼绝收、鱼虾死光和高得出奇的癌症死亡都是九采罗化工厂造成的。
这部精心制作的39分钟的片子,本周将在“耶鲁环境360”发布。它不仅仅描绘了农村污染受害者们经历的艰辛,也记录了村民们中间态度的变化,从片子开头张功利的悲伤和认命,在经过了他们与工厂长达五年的对峙之后,变得更有组织、有意识,他们学会用请愿、政治以及压力(这种帮助的压力来自当地媒体和安徽、北京的NGO,也包括纪录片拍摄者本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于是,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环保运动,《仇岗卫士》让我们看到了它错综复杂、峰回路转的一场场谈判。导演杨紫烨在北京的一家咖啡厅里接受了我的采访,她说:“这些努力非常复杂,不能归功给哪一个特定的英雄。可以说所有的力量在正确的时间汇聚在一起,而我们又恰好把它拍了下来。”因此,这部片子实际上记录了中国一场淋漓尽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功的)环保运动背后的复杂政治生态,通过一种在银幕上非常罕见的富有思想、触动人心的方式。
围绕这家私营化工厂(2004年在国有企业基础上建立),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了多次对立,其中包括两次不成功的诉讼。但是,就像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一样,转折点经常会在偶然和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在这个事件中,转折点就是一篇小学生作文。仇岗村的一所小学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当地环境的作文,四十名学生写的全都是针对污染的抗议书,然后这些作文被送到了环保局。这一情况激发了“绿满江淮”的动力,这个NGO很早就开始对淮河的慢性污染进行追踪,这也为当地和省级媒体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
但是,工厂的反对者们仍然没有什么力量,杨紫烨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领袖或者政治势力。不过另一个突破又到来了。2008年,竞选村委会主任失败的张功利发现工厂的做法是违法的:在中国,危险化学品不得在距离居民住宅1000米以内的地点生产。杨紫烨说,这个发现有效地“为他带来了一些力量”。片子记录了张功利接下来的转变:在与北京的环境和市民团体取得联系后,他变成了一位活动家和社区领袖。“令人惊叹的一点就是,你在银幕上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转变,”制片人托马斯·列农在一封电子邮件里说,“你亲眼看着一位农民发现了一个新的自己。”
这部片子反映了中国许多环境活动面临的障碍,杨紫烨说:“像张功利这样的领袖太少了,如果能有更多像他这样的领袖,不稳定因素可能就会少一点。”张功利(他成了片子的主角,占了最大的篇幅)带领他的村子走向了胜利:化工厂在去年被拆除并搬迁。“这次运动的成功完全来自村民们的辛勤努力、NGO的介入以及媒体的曝光,这给当地环保局带来很大压力,也给北京的环保部带来了压力。”
但是,这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纯粹的胜利呢?“对村民自身来说,即从一个很肤浅的层面来说,事情已经结束了。”杨紫烨说:“只要工厂不再生产,至少他们就能有干净的空气,这一点很重要。”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北京的中国环境法律项目主管亚历克斯·王律师也赞同工厂的关停给村民带来“一线希望”,但他接着说:“不过,还有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累积的土壤污染仍然有待解决。这个事件也清楚地暴露了中国的法院和争议解决机制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面临重大挑战。”
制片人列农赞同这种意见,他说:“对仇岗的村民们来说,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还有一个善后的问题——谁来为此买单,如何让事情圆满结束。”但是,他又说:“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一个污染工厂被拆掉迁走,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对其他污染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警示。”
作者简介:山姆·吉尔,中外对话副主编。
首页图片为《仇岗卫士》中村民大会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