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是一种细小的悬浮颗粒,它是对中国环境危害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污染物之一。过去,中国政府将有关污染物的数据视为敏感的政治议题,不予采集。但上月底,有报道称中国环境保护部计划将其列入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这表明,政府的态度也许正在改变。
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由于其粒径细小,可以渗入人体肺部组织,引起哮喘、肺癌及心血管疾病,对健康危害极大。研究显示,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超过一半的空气微粒污染都是由PM2.5引起的。尽管这种颗粒物对中国环境的污染程度很深,影响严重,但政府却未将其列在中国国家空气质量必测项目之中,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减少措施。时至今日,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9月22日,在 “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宣布中国环境保护部将修订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PM 2.5纳入环境监管。赵华林承认,PM 2.5 细颗粒会导致大气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他发言时表示:“我们现在要开始着手解决灰霾天气的问题,也就是PM2.5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从被称作“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地区开始。“模范城”称号是政府对那些在清洁环保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给予的奖励。8月底,环境保护部对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考核标准做出了第二次修订,将PM 2.5指数也纳入其中,这一修订使“模范城”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新标准出台后,只有11个城市符合要求,远远少于修订前的77个。这11个城市为:吴江市、聊城市、上海市青浦区、临沂市、东莞市、徐州市、银川市、宜昌市、临安市、淮安市和佛山市。另有三个城市正在进行复核,准备被授予“模范城”称号;其余的前“模范城”则需要重新核查。
环境质量标准的完善也许意味着,中国政府对污染物数据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环保部在今年二月底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草案修正案中,增加了臭氧指数,还做出了一些其他重要的改进,但PM 2.5细颗粒指数赫然缺失。外界批评这并非由于中国城市缺乏监测污染源的技术能力,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有关政府部门认为(将PM2.5列入监测范围内)会损害很多城市的城市形象,而这些城市或者计划招商引资,或者在短期内无法减少PM2.5的含量。”
“维基解密”公开的美国外交电报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猜测。电报称,当地科学家研究显示,中国的PM 2.5值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到10倍。这一结果被认为 “过于敏感”,因此中国主要城市并未对PM 2.5开展系统的监测。但仅仅在“空气污染指数”(API)草案修改稿和那些外交电报公开数月之后,赵华林司长就表示监测PM 2.5 “技术上不再有问题”。中国在环境问题上究竟迈出了多大一步?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赵华林极有可能是说在技术层面上监测PM 2.5没有问题,但在政治层面上,环境数据依然是敏感议题。不久之前,国家环保部还在试图量化评估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但未能成功。2007年,由于担心增加新的政绩考核标准,中国的“绿色GDP”计划省级官员们的强烈抵制,最终该计划的官方报告从未得以面世。当时的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数据选定以及核算方法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也证明了定制统一的环境污染参数有多么困难 。
但是,最近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在采取更为透明的方法来处理环保问题。6月初,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中国环境质量报告》,这份报告与往年相比更为坦白。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虽然中国环境在某些方面有些进步,但“环境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在全国471个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城市中,只有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空气清洁。
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能源问题的首席顾问沈岱波注意到,《中国环境质量报告》的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起,报告里中国的环境一直为“基本很好”,或者之后的“基本不变”。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晋升为国家环保部后,报告语言开始变得犀利,中国环境被描述为“不容乐观”。
模范试点城市的方案将逐渐使中国在各省市自治区把PM 2.5指数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并最终可能会被包括在第13个五年计划中。把PM 2.5数据作为一项评测“模范城市”的标准表明,政府部门正在逐渐减少对污染的政治偏见:各城市将因治理污染而被奖励,而不只是因污染而受处罚。
从更广的层面上来说,将PM 2.5指数纳入监测范围也意义非凡,这表明中国对环境议题的态度正变得更加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这种开放能持续下去,使公众有更多的渠道了解相关数据和信息,环境可以变得更美好。
徐安琪, 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博士生,2012年环境绩效指数的项目负责人
主页图片来自Helga’s Lobster St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