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证券交易市场上究竟有多少“非燃性”碳?碳排放追踪组织(CTI)在去年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提出了这一问题。在这份报告中,该组织还对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的水平上)2 摄氏度以内的全球“碳预算”以及上市公司所掌握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所产生的潜在碳排放进行了比较。
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就控制国际气候变化达成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可燃烧化石燃料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允许使用的额度,实现该目标80%的可能性或许都无法达到。
国际能源署(IEA)在其《世界能源展望2011》中也沿用了这一思路。只是该组织所采用的碳排放预算更加宽松,将实现2摄氏度内温升控制目标的可能性设定为50%。但是,即便如此,化石燃料储备总量所产生的潜在排放依然超过了碳排放预算。此外,这些研究中只考虑了探明储量,而大量的概算储量和潜在储量,以及页岩气和沥青砂等非传统碳氢化合物都未曾计入资产负债表。而受经济利益驱使,这些探明储量中被开采利用的可能性约为90%。
显而易见,即便是放宽碳预算、减少化石燃料储备规模,想要切实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能够使用的也仅是现有化石燃料储备的一部分而已。 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气候变化控制目标并未在金融界引起重视。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那么,每年就不会有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消耗在寻找更多的化石燃料储备上。
因此,决策者必须将资本流向作为考量气候变化目标实施情况的晴雨表。如果资本流向不能从碳密集型产业转向低碳行业,那么政策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从资本流向的角度解析气候变化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将气候变化研究与企业和投资者对化石燃料储备的关注联系起来。而对于开采企业而言,一方面,化石燃料储备是他们的主要资产。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又是他们实现预期收益不可或缺的要素。
与考察某一部门的碳排放相比,考察该部门的碳存量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还能够反映全球变暖背后的发展机制,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是由累积排放所决定的。于投资者而言,碳存量还是考察企业排放水平,以及与该排放水平相应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的预期指标。随着企业将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投向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这个行业却在各界围绕着脱碳减排政策展开热议的同时反其道而行之,重新走上碳化之路。
CTI绘制的一幅上市企业碳储备分布图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西方资本在世界各地煤炭开采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有人再拿碳排放问题揪住新兴经济体不放的话,我们倒是建议大家看看支撑煤炭开采业的那些资本都是来自何方。虽然从传统意义上而言,该行业中某些资产有着浓厚的国有性质,但是,部分上市作为分散风险和筹集资金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蒙古国有煤炭企业Erdenes Tavan Tolgoi目前正着手进行其首次公开募股——IPO。该公司已经委托四家投资银行负责此次发售,并且与蒙古、香港、伦敦三地的股票交易所展开磋商。该企业的煤炭储备多达50亿公吨,计划筹措的启动资金达30亿美元(190亿元人民币),投产后将主要面向中国。
这是煤炭企业到伦敦招揽资金的典型案例。2011年,上市资源企业Vallar收购了印度尼西亚煤炭公司Bumi 75%的股份,并且通过成立Bumi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伦敦股票市场上又一家主要面向中国的煤炭企业。贸易公司嘉能可和俄罗斯钢铁煤炭生产企业耶弗拉兹集团也于2011年在伦敦挂牌上市。
伦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化石燃料密集型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碳泡沫问题也被摆在了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的面前。对此,他们的回应是采用一套评估金融风险的标准,并且同意就此问题召开会议进行商讨。
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英国富时指数的表现及构成是很多投资者追随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跟风将资本重新投入了碳密集行业。很多基金出于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需求会不由自主地跟风指数。然而,伦敦股票交易所煤炭、石油、天然气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却让这些企业投资组合多样化的初衷付之东流。同时,大部分分析师所使用的短期分析法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无法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2012年1月,我们绘制了一张分布图,标出在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碳储备所处的地理位置,结果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一实际上是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近期同意出台一项碳税及排放交易计划。因此,英国的投资者有可能会面临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的监管。然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煤炭产量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用于出口。所以,事实上,英国上市公司的碳储备有大约一半出口到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目前在建的煤炭企业,受其设备使用年限的影响,将在未来数十年里给我们带来很高的碳排放,也就是所谓的碳锁定效应。对此,国际能源署已经提出了警告。然而,该做法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搁浅资产(市值低于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的资产)通常是当它们不再有经济价值是才产生。美国就有一例。受排放法规所限,再加上替代能源更为低廉的价格使其失去了竞争力,明尼苏达州的一家矿场自建成起就从未开工。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将宝押在未来几年印度和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能够实现电网平价上。两国领先的太阳能技术不但可以提供一种相对于煤炭更加清洁的替代能源,也为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麻省理工学院(MIT)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已经让中国经济付出了1120亿美元(7080亿元人民币)的代价。由于过度依赖煤炭进口,印度商品价格走高。同时,洪水和干旱也使煤炭供应、水资源供给遭受重创。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人反思的话,曾就气候变化经济撰文谏言英国政府的尼古拉斯·斯特恩从这项分析中发现,如果世界各国对碳排放不加限制,那么,农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保险业等对气候变化敏感的行业将会受到重大影响。然而,如果各国对碳排放进行控制,化石燃料企业就无法如常经营下去。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目前,金融市场依然无法面对现实。尽管他们明白,这场博弈中,并非所有行业都会笑到最后,但是却依然抱着雨露均沾的心态进行投资。
詹姆斯·里顿,碳排放追踪组织项目主管
此文由能源基金会与中外对话合作的“绿色发展”项目资助 。
翻译:东峻
本文图片来源:Green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