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公共参与大事记

*  1994年1月18日,青海省治多县委保护藏羚羊的西部工作委员会第一书记杰桑·索南达杰,在押送盗猎歹徒过程中,遭到袭击中弹牺牲。在他的反盗猎英雄事迹感召下,1995年5月,扎巴多杰重新组建西部工作委员会,并自发成立了一支保护藏羚羊武装反盗猎队伍,命名为“野牦牛队”。 *  1994年3月31日, 全国性的会员制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正式成立,创始人为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王力雄。 *  1995年,奚志农向媒体曝光云南省德钦县拟砍伐原始森林威胁滇金丝猴生存的事件,后获得多家媒体和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广泛传播与支持,最终终止了德钦县的商业砍伐计划。 *  2003年,绿家园等环保组织,针对怒江上将要进行水电开发一事,开展了积极的信息传播和公众发动工作,促成决策层重视。2004年,怒江水电开发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暂缓了水电开发的进行。 *  2003年9月1日,《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生效实施。第一次明确将“公众参与”列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必经程序。 *  2004年4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调建设法治政府,提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  2004年6月5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SEE指Society, Entrepreneurs, Ecology)。 *  2005年3月,媒体披露圆明园管理处排干湖底,大规模铺设防渗膜,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受到社会广泛质疑。环保总局就此事的举办了第一场环评公众听证会,最终要求项目进行了整改。 *  2006年3月1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并提出公众可以获取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2006年5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北京成立,原咨询公司环保专家马军为该中心的发起人和主任,该中心建立的“水污染地图”成为中国环境信息公开中的第一个民间污染源数据库。 *  2007年,6月1日,数千名厦门居民走上街头“集体散步”,抵制计划在厦门兴建的PX化工厂。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最终决定顺从民意,将该项目迁往漳州兴建。 *  2008年5月1日,于2007年4月份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开始正式生效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政府信息“公开为常态,保密为例外”的原则。 *  2009年7月6日,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在无锡市环保法庭获得立案,是NGO第一次成功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揭开了公众通过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时代。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2.5亿。 *  2011年10月24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草案包括了授于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权利的条款。 *  2012年3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的检测指标,并分阶段开始实施。在公众的呼吁下,“PM2.5监测公布”在局部地区的实施相较修改前的时间表提前了4年。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