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气候报道之殇

一本新书阐释了国际新闻业在气候报道上的失败。
中文

《当媒体遇到气候:新闻业的全球挑战》
伊丽莎白·艾德、李斯托·库聂琉斯主编
哥德堡大学Nordicom出版公司2012年版

过去十年中,环境记者和作家们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跌宕起伏。

回首十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时,环境记者还被视为怪人一个,常常被挤在编辑部的“阴暗”角落里,被某些主流同僚嘲笑为“环境保护狂”,甚至还会更糟。

接下来,在2003年欧洲漫长酷夏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刺激下,气候变化陡然以大张旗鼓的方式成为全球新闻的热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中的各项警告,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2006年斯特恩报告关于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让气候问题登上了财经版。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让媒体的气候报道热潮达到巅峰,许多新闻机构大笔一挥,将其列为将决定地球未来命运的会议之一。

然而,当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环境记者重新回到编辑部的“阴暗角落”,人们眼中“更重大”的新闻夺取了头条阵地,比如全球经济体系濒临崩溃,比如中国和印度正在崛起,比如令人担忧的名流人士,比如万众期待的足球比赛……

《当媒体遇上气候》一书着眼于历次国际环境会议的新闻报道,对新闻业在气候变化传播问题中的作用和责任提出疑问。本书的编辑们直言不讳地说:“气候变化是21世纪的全球性挑战,这一信念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迄今联合国等国际机构所作的应对工作少得可怜,由于狭隘国家利益和强大的商业企业和游说集团活动的阻碍,并没有取得任何有意义的进展。历次气候峰会带来的只有悲观。“你能用多少种方式来写(会议)毫无结果呢?”2011年德班气候峰会期间,一位深感失望的记者如是说。

本书的作者们指出,新闻业本身在某些方面也要为目前我们所处的困境负责。为了所谓“平衡”的利益,气候变化反对论者常常被给予过多的宣传。媒体没有跟上全球化的脚步,新闻组织的思维还停留在国内受众的视角,而非关注全球受众。就连那些自诩国际化的媒体,如BBC、半岛电视台、CNN、《卫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中国日报》,也主要受到本国考虑的影响。

本书的作者们写道:“事实就是,全球的大多数媒体阵地仍然被专注于国内的媒体机构所占领。”

气候变化不是个好写的题目,也不容易讨好受众。科学家们常常并非最好的传播者,而记者们又会把情况过于简单化或者耸人听闻。气候峰会在一堆首字母缩略语中变得云山雾罩,模糊不清。气候变化有时是暧昧的,充满了“也许”“可能”,并不是能够让主编热血沸腾的选题。像炸弹爆炸、飞机失事这样的戏剧性图片泛滥于各个媒体的头版,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图片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本书透彻的分析,有时会造成人们看淡气候谈判的前景。在书中,我们读到了英国的“气候门”,澳大利亚报纸上关于引入碳税报道的“复杂党派”属性,以及气候反对论者和否定论者的各种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气候变化报道数量的巨大起伏: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世界主流报纸的相关报道超过3200篇,而两年的德班会议,报道数量少了四分之三,只有800篇。

媒体的关注点或许已经转移到别处,但在过去的每一天里,气候变化问题都在变得更加严重。

全世界媒体报道者的面前,贴着一张大大的标语:“必须更努力!”

本书评载于气候新闻网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