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西班牙媒体驻中国记者胡安·帕布罗·卡德纳尔和亨利伯托·阿劳约所著新书《中国的无声军队》的节选,他们对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对发展中世界来说,中国真的是一个福音吗?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不管怎么样,中国实力的扩张在受其影响的国家中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如果我们故意抹煞这种扩张对世界上千百万人的积极影响(无论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绝对是不公平的。我们不会忘记它所带来的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不会忘记它承诺长期购买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资本流,也不会忘记它在发展中国家修建的新基础设施。同样的,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里生产的廉价商品让低收入人口能够消费得起,中国对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数以亿万计美元的投资,中国带给它们无数的援助和合作项目,这些都是不容抹杀的。
但是,与上述中国实力扩张的积极因素如影随形的是一些非正面的现象,比如腐败、对人权的漠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处理劳工条件问题的方式无疑会将其所做的积极努力抵消殆尽。这已经成为对中国海外形象的最大损害因素,尤其这一问题事关世界贫困人口中最穷的那些人,极为引人关注且极为敏感。我们亲眼所见的案例,包括在秘鲁和缅甸的矿山,苏丹和安哥拉的建筑工地,莫桑比克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赞比亚矿床的开采现场。
延伸阅读:《中国海外投资的精英路线》
中国企业对雇员待遇漫不经心,没有把工会放在眼里,而且对于协调矛盾毫不在意,这都是他们固执到几乎专制地步的行事方式的结果,因此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了非洲过去的殖民主义,只不过如今带上了一些中国特色。最近,一项研究中国企业在非洲十国的工作场所状况调查之后得出结论“中国企业在非洲行为方式的普遍趋势包括:对工会的敌视态度,对工人权利的侵犯,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多次因歧视和不当劳动行为而遭到起诉”。
莫桑比克的麻烦
因此,听到基特韦工会的领袖博尔德·齐巴尔作出“中国人挣走了很多钱,却少有回报”的结论时,我们一点都不吃惊。回到首都马普托,社会学家乔奥·费乔也对作为中非关系基础的“互利合作”表示疑问,他说:“中国企业没有为莫桑比克做任何事情,他们都是为了自己。但我认为中国人对此毫不在乎。”
中国企业的实际做法,实在严重背离了中国官方的主张。在中国援建的马普托国家体育场的入口上方,刻着一行大字——“中莫友谊地久天长”,然而,中国企业付给当地工人的工资甚至还不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此外,当地工人的工资不到中国工人的六分之一。
这种工作状况,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很多相关地区的形象。然而,这个似乎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这些企业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不每月多付他们50美元工资或者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是什么让这些企业不为工人们提供必需穿戴的手套和安全帽,不在他们的面包里加上肉或奶酪?又是什么让这些企业不用有尊严的方式对待工人,不用对话的方式改进现状?
中国的国内限制
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巨大误认,没有进行更多的干涉来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政府没有能力对在世界各地经营的中国企业进行监管。然而,虽然说中国自身的劳工条件就存在很多问题,千百万支撑“中国奇迹”的工人实际上还处于被剥削的状态,但或许非洲问题的解决与这种资方的奸诈并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承认上述问题确实存在,不过他不同意像中国媒体或市民社会那样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督。对此,他解释说这对中国政府来说太难了。他说:“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教育中国企业切实履行其企业社会责任,遵纪守法,遵守当地法律……但是,大量中国企业遍布非洲各地,我们也无法保证它们百分之百地严格执行。”
只要看一下中国国内的情况,就足以明白非洲问题的原因了。总的来说,这些中国企业就是把过去三十年(自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之后)中国的劳动模式原样照搬到了非洲。这个新发展模式背后的驱动力之一,就是把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国家无限的劳动力资源发动起来,为“世界工厂”服务,然而付给工人的工资却少得可怜。
这是一个成功定式:低廉的劳动成本使中国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为过去三十年中国GDP神话般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中国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中国变得富裕,如果按照单纯的经济逻辑,在财富创造中功不可没的工人其工资也应该水涨船高。然而,这个财富爆炸并没有带来工资的增加。
于是我们在这里就能找到恶习的根源。很明显,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中国人的双肩和不懈的劳动。如今中国的实力已经到了在世界各地扩张的阶段,“红色资本主义”的艰难也开始在非洲和其他地方显现。但是,这些困难在中国国内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劳动阶层的肆意压榨仍在继续,甚至还有跨越国界的趋势。|
胡安·帕布罗·卡德纳尔和亨利伯托·阿劳约所著《中国的无声军队:按照中国蓝图改造世界的拓荒农民、商人、安装者和工人》一书的中文版2013年在台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