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来袭,“黄金周”黯然失色。十一国庆节假日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攀升至400以上,超出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十倍之多。整整一周,建筑和行人都被埋在茫茫大雾之中,交通和体育比赛甚至也受到干扰。
很多人担心,这不过只是今冬大规模空气污染的序曲。中国网民在微博上讨论着去哪儿躲避雾霾。更有务实者早就采取了措施。淘宝上N95口罩的销量大幅飙升,足见人民都担心今年会重演去年灾难性空气污染的一幕。
中国公众再也无法忍受。皮尤研究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超过了通货膨胀、腐败和不平等,有47%的受访者表示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些居住在北京的人们不得不郁闷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下一波雾霾来袭不过是时间问题,所需的可能只是不利气象条件。为了不重蹈去年的覆辙,今冬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也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加速减少煤炭消费的步伐。今年九月,国务院出台了至今为止最全面的治理空气污染方案,控制煤炭消费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的目标是到2017年实现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耗量减少8300万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对煤炭使用定下负增长目标。
不过,具体的减煤路线图仍不明朗。此前中国官员定下雄伟目标却难以实现的先例不在少数。2009年各省官员在达到能源强度目标截止日期前的手忙脚乱便是最好的例证。
除了控制煤炭使用之外,还应该制定严重空气污染日的应急方案。北京自去年冬天开始暂且实施了临时应急方案。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出台的最终版应急方案很可能是临时方案的加强版。从目前透露出来的信息看,北京将在污染严重的日子实行类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车辆单双号现行制度。在该制度下,机动车量依其牌号是单数还是双数决定能否上路行驶。目前仍不清楚什么样的情况适用单双号限行,但这一制度一旦施行就可以有效地将北京路面上的600万辆机动车减少一半。
第三,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空气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并且全面评估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2011年冬天,PM2.5一夜之间成为街谈巷议的关键词,公共卫生和环境学界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两年过去了,没有任何权威科学机构确认了北京空气污染的来源。虽然目前已经有人开始关注河北等北京周边省市,但北京本市及郊区产生的污染仍然不容忽视。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性催生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一位北京市政府官员近日就提出,烹饪油烟对PM2.5“贡献不小”,引发了广泛争议。
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的两个新项目——其中一个旨在确认关键地区的PM排放污染源,另一个试图对雾霾的健康影响建立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虽然姗姗来迟,但却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上述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中国空气污染数据唯一持有者的环境保护部是否愿意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流程,提高相关数据的易获得性,并让研究结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最后,必须加强合规制度的落实。相关机构需要更好地对公众负责。国务院将空气污染与官员考核联系在一起无疑是明智之举,但之后的检查落实则更加重要。比如,类似的官员考核方法也曾被用来推动能源和二氧化碳强度目标的实施,但官方从未说明未达标将面临怎样的惩罚。在治理空气污染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对公众的关切作出更及时的相应,将对那些未达标官员的处罚办法公之于众。
将上述因素综合在一起,中国政府应该就掌握了还北京一片蓝天的办法。中国官方不仅拨款50亿元人民币用来治理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还推出了与治污表现挂钩的资金分配机制。在近日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北京政府发言人在谈到即将于明年秋天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时告诉记者:“与2008年奥运会期间相比,现在的北京应对严重空气污染的准备更加充分。”他承诺,届时北京将“依据空气质量情况采取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