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困局

面对2025 年预计增加的2.5亿城镇人口,中国在下一个十年要建造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容纳这些新城市人呢?
中文

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城镇化之后,中国城镇的正式和非正式居民总数一举超越了农村人口数量。过去三十年中,超过4亿人迁入城市,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如今超过5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15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达到70%,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12年城镇将迎来2.5亿新增人口。

中国的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社会运动,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带来了诸多的挑战,由此产生的许多问题都与资金有关。户口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这个人手一份的身份证明决定了中国人的居住地。在毛泽东时代,户籍制度使得农民被土地绑住腿脚。然而,过去几十年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工程建设红火时期尤其为甚。但这些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成了弱势群体,虽然可以在城市工作,却不能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医疗、教育等福利。

户籍制度以极低的附带成本为城市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被普遍认为不公平,亟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往往不得不撇下父母子女,只身进城赚取高于农业收成的收入。如果希望下一代城市居民成为新的消费者,带动中国经济挺进下一阶段的发展,那么他们就应当享受同等的权益。但问题是,谁来推动这一改革?

中国大多数的地方城镇税收不足,几十年来财政主要依靠征用农业土地用作工业、商业和住宅的开发。这让许多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想要进一步的推进城镇化,地方政府的财政制度就必须进行改革。

现行财政制度的问题不止于此:它吞噬良田建起城市,但与此同时,城镇的扩张加剧了居民对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依赖,上班族不得不长途通勤,进而导致了碳排量的攀升,并带来了令人窒息的空气污染和严重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则时被忽略,例如许多大城市在排水系统等方面仍存有隐患,造成它们无力应对未来的扩张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面对2025年恐将新增的2.5亿城镇人口,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要建造怎样的城市来容纳这些新城市人?新建十个2500万人的城市?三个7000万人的大城市?还是一百个250万人的小城市?这些新城市人将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将以何为生?他们每天要通勤多长的距离?他们能否住进高能效的房子?他们能否享受到城市生活所需的充足水源?他们产生的垃圾又能否得到回收利用?

中国未来城市的设计将不仅影响到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和福祉,还将影响到中国对不断飙升的碳排放的控制,这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如果要成为“十二五”规划中描述的那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那么决策者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哥本哈根这样先进城市的经验,而不是效仿洛杉矶那种已经过时了的样板。

如果中国真的实现了城镇化目标,那么12年后的中国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的变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城镇化将是一场长期的社会和经济转型。过去五年中,中国的城镇中产阶级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发出他们的声音;他们希望自己的产权得到保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压力更小、环境更好的社会中成长。

他们要求清洁的空气和安全的水源,要求免受有毒化工厂的侵害。这些诉求已经超越了某个特定议题的本身,他们抱怨政府的不作为、透明度的缺失,他们要求在那些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和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克强总理将城镇化摆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建立可持续小康社会的核心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产阶级城市居民将向拥有更高价值的工作岗位转移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消费者,他们也会要求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中国规划者今天的决策将决定这些美好的愿景能否得以实现。

译者: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