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0年前,中国就立下了“走出去”的豪言壮志,而去年这一战略真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不仅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AIIB)和上海的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又称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新晋金融机构提供了充足支持,还对外公布了“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相关的一系列贸易、投资和资源开发计划。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已经对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了挑战。
正如我此前在另一篇文章所述,中国对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的支持反映了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等国际组织中难以施展拳脚的现状——这些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组织的代表性也日渐成问题;而“一带一路”战略则是为了在欧亚地区(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同时拓展海上航线网络(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思路不仅预示着更加坚定的外交政策,同时也说明中国希望在“新常态”下向新兴市场转移过剩生产力:实现在保持缓慢增长的情况下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为此,我们整理了此前发表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章,汇编成这份全新特刊(点击这里免费下载)。在这份特刊中,我们通过多角度向您展示了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活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活动对中国的发展理念造成的影响。
人们常说,中国崛起带来的是“双赢”合作,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却并未得到充分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这类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本期特刊汇集了多份报道和分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了详尽解析:为何说中国资本在全球各地(从东欧到巴基斯坦)继续支持燃煤发电事业;中国企业如何卷入莫桑比克、巴西和圭亚那等国的非可持续性甚至是非法的森林采伐活动;中国的燃料补贴为何助长了中国远洋捕鱼船队进行过度捕捞;采掘业主导的开发模式为何使阿富汗陷入持续冲突;以及中国在蒙古资助大坝建设为何令“绿色丝绸之路”遭到质疑。
与此同时,本期特刊中的文章显示,中国的海外活动也展示出一些积极的趋势:比如亚投行(AIIB)可能会接受国际化借贷标准,并令人意外地大力欢迎非政府机构的加入——尽管其常驻董事会空缺可能对其未来发展形成挑战;能源企业可能会与海外民间社会合作,提高自身的企业信誉与安全度;中国企业可能会接受全新的最佳实践自愿执行标准;最让期待的就是中国的投资可能能够加速全球低碳转型的脚步。
事实上,中国的确能够改变并重塑全球发展版图,使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得益于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持续投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生产创新的领军国家。对此,学者约翰·马修斯(John Mathews)和谭浩最近表示,中国可能由此开创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能源范式”。
据佐菲恩·埃布拉辛(Zofeen Embrahim)报道,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修建了一个1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厂。这是总额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倡议的首个能源项目,同时也标志着全球最大太阳能电厂计划正式进入试点阶段。我们同时还发现,中国主要粮食进口商通过承诺向国内市场供应可持续的大豆产品,成功成为了抗击拉丁美洲森林采伐的重要力量。
巴黎气候协定签署后,各国都在积极努力对抗气候变化,而中国也重申要在国内打造“生态文明”。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之下,理解上述案例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希望本期特刊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中国海外投资活动的理解。
《中国重塑全球发展版图:绿色视角》报告由亨利·鲁斯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赞助,请点击进行阅读。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