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季,城市规划者们总会提出新的大型调水工程,希望以此为干旱地区的城市“解渴”。今年,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城乡规划院的专家提出了“北水南调”方案,即铺设一条2000公里的输水管线,将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水引入兰州,以解决这个西北重镇的干旱问题。
今年二月,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布了《中国·兰州2030城市规划愿景》(以下简称“《愿景》”),其中就包括贝加尔湖“北水南调”工程的规划。据《环球时报》报道,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而兰州的海拔还比贝加尔湖面高1000米,若要将贝加尔湖的湖水引入兰州,不仅需要通过长距离的管道,还要用到水泵抽水。该计划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兰州市规划设计院随即从官网上删去了相关内容。相关专家也对该计划的环境影响、经济合理性、以及政治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其实,此前类似这样的调水工程提案屡见不鲜。2015年,俄罗斯农业部长亚历山大·特卡乔夫承诺将俄罗斯的水通过哈萨克斯坦引入新疆,解决当地干旱问题。2013年,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也承诺向中国内蒙古地区供水。
一直以来,贝加尔湖不断作为水源输出地出现在各种横贯亚洲的大型调水项目提案中。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世界20%的淡水资源和至少2500种生物物种,其中多数为贝加尔湖所特有。
中国企业家卞洪登是提出“北水南调”项目的第一人。早在本世纪初,卞洪登就提出从蒙古国北部的多条河流引水接济蒙古国南部的干旱地区并延至中国境内的想法,其中包括最后汇入贝加尔湖的色楞格河。
2005年,卞洪登称他还在考虑从贝加尔湖调水的可行性。该计划未能得到中国水利部的认可,被迫搁置,但在2007年及2010年,这一设想又再次浮出水面。
环境隐忧
对于从贝加尔湖“调水入兰”的构想,中国专家提出了多方面的担忧,主要涵盖甘肃的工业用户是否愿意承担相关费用,及该项目对贝加尔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总设计师石维新称,实施此类工程项目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南水北调工程耗资480亿美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作为该工程的总设计师,石维新提出的这一警告格外引人注意。
俄方专家的反对之声则没有那么强烈。贝加尔地区最大的城市伊尔库斯克的湖沼学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吉拉切夫说道,“好吧,可以。贝加尔湖水源充足,但是贝加尔湖与中国之间隔着崇山峻岭,中方如何将水运出去?”由此可见,俄方专家对调水工程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利比亚的大人工河项目是当今世上最大的输水系统。该工程建设管道1000公里,每年将1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从努比亚砂岩蓄水层输送至的黎波里及其他几个城市。以同样规模的取水量计算,贝加尔湖调水规模仅占其水量的2%,湖水水位仅降低5公分。吉拉切夫及其他学者认为这样的取水规模在安全范围内,对湖水生态影响较小。然而,对于取多少水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尚未有过科学系统的研究。
据伊尔库斯克贝加尔湖生态研究中心的环保人士马克西姆·沃龙佐夫称,他更担心输水管道及其他设施建设对贝加尔湖湖岸线的影响,以及给所经之地的森林、河流造成的严重损失。
贝加尔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然而该湖近年来面临的诸多紧迫威胁让当地的环保人士颇为头疼,其中包括持续了23年的罕见干旱天气使湖水水位降低至临界点;沿岸居民及景区污水处理不当导致的大规模赤潮现象;当地游客数量近年来增长了近十倍,湖岸周边宿营地和度假屋建设热火朝天;干旱、过度捕捞及污染等因素使得湖水中的鱼类大幅减少;2015-2016年湖岸周边遭遇严重的森林火灾,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此外,在贝加尔湖的主要水源色楞格河上,蒙古国正在积极兴建的三个大型水库项目也给贝加尔湖带来了威胁。
前车之鉴
或许我们可以从附近一个规模较小的项目中借鉴些重要经验。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蒙古国对鄂尔浑河大坝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鄂尔浑河是贝加尔湖的一条支流,蒙古国计划在该河上兴建一座大坝,将水从地下输送至750公里外的南戈壁地区的大型矿厂,为其提供水源补给。
当地的环保组织建议,在项目启动前,蒙古及俄罗斯方面应首先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评估该项目的环境影响。三月底,项目首轮问询会在贝加尔湖畔的 “布里亚特共和国”(俄罗斯自治共和国)举行。会上,当地居民强烈谴责了鄂尔浑河大坝项目,他们表示干旱天气已经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俄罗斯建于安加拉河的大坝也对当地渔业、航运、水源质量和供给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考虑到贝加尔湖已濒临生态危机,当地民众呼吁政府在日后建设包括贝加尔湖“调水入兰”在内的项目时,应进行环境累计影响评估。贝加尔湖被当地人视为“圣地”,不顾预期环境影响而一味地试图将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强加给当地群众的做法势必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
此外,长距离的输水管道建设也不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2030年世界水资源项目组”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相比建设鄂尔浑河-戈壁输水管道(该管道长度是计划中的贝-兰输水管道的三分之一),提高戈壁地区的用水效率更为经济。减少用水量,加强地下水的管理既可以满足戈壁地区的用水需求,年投资额只是管道建设成本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管道建设成本预计约13亿美元,每年的维修管理费为7500万美元,年输水量不到8千万立方米)。按照同样的输水规模计算,以贝加尔湖-兰州管道的长度,其预算至少是鄂尔浑河-戈壁输水管道成本的5-20倍。
水资源会成为俄罗斯发展瓶颈吗?
环保记者塞米扬·拉斯金曾乐观表示,相比出口石油、煤炭、矿石及木材,输出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可环保多了。
在2015年世界水资源论坛上,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加布里埃尔·埃克斯坦谈到了大型输水工程建设的话题,他表示此类工程“不利于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还带来了难以处理的政治依附关系,同时也会加强水资源的商品化。在一些人看来,商品化是对人类水权的背弃”。
尽管调水工程会增强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健康和经济福祉的发展,但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比如,长距离的调水会“减少生态系统的保水量,增加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基于油气输出输入国的情况对比,埃克斯坦担心水资源输出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低于水资源输入国。
很多俄罗斯的环保主义者、政治家及科学家都对此表示担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两国的合作使俄罗斯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出口及其他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新俄罗斯政治运动领导人尼基塔·伊萨耶夫对Rambler Information Agency表示,中方在俄罗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项目,而非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生产。
伊萨耶夫表示,很显然,中方将从贝加尔湖“北水南调”工程中获益,而俄罗斯方面能否受益尚未可知。因此,他认为俄罗斯应停止该项目的建设。中国在不适宜的地方投资兴建大规模项目已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中方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后贝加尔省兴建的阿马扎尔纸浆锯木厂,就由于没有稳定的木材资源和劳动力供给而半途而废。建设这样的生产厂不可避免会破坏当地原生的针叶林,并给当地社区和规划的保护区带来损失。
贝加尔湖两岸的旅游业增长也将带来类似的威胁。2016年,中国投资者表示要向当地度假旅游行业投资110亿美元,用以接待数百万的游客。然而,俄罗斯官方担心当地社区无法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吸纳这么大体量的投资。
贝加尔湖的生态系统独特而又脆弱。尽管我们还不清楚大型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以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开发西伯利亚的“神圣之海”。
翻译:于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