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新制度提高中国制造业环保门槛

中国正试图用更精细的新制度让电子产品和汽车生产者负担更多环境责任。
中文

垃圾,尤其是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控》,2014年全球共产生418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中国产生600万吨,占比14.3%,体量不容小觑。

以手机为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业界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每年更新的手机数量可能会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废旧手机的沉积量就已达到10亿部左右。这些被弃之不用的产品给环境带来了巨大隐患。

很快,中国电子产品行业将面临新的环保制度压力。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推行方案,发改委、环保部等政府部门需在2017年底前提出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工作方案。国务院同时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基本完善重点品种的EPR制度,产品生态设计“取得重大进展”,至少一半的废弃产品得到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

生产者将负担哪些责任

新的EPR制度定义了四项生产者的环境责任,分别是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规范回收利用和加强信息公开。前两项试图从源头减少产品环境足迹,后两项则试图让生产者承担起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和回收责任。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童昕长期以来关注EPR制度,她告诉中外对话,废物管理一直都不是环保部一家之责,主要问题是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矛盾比较突出。新的制度“定了调子”:全链条都要负起责任,而生产者又是这个链条的关键。

首批将推行EPR的重点产品为四类,分别是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铅酸蓄电池和饮料包装。

对这些行业而言,实行EPR必然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对此,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认为,成本的确是生产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但是名义上是生产者责任,其实最终会通过产品价格的上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这一点在选择试点行业的时候就已经列入考虑。

以家电行业为例,其产业集聚度高,大企业占市场份额的八到九成,在这样的行业中,生产者如果将环境成本内化到生产过程中,其导致的成本上升是全行业性的。这意味着如果上升的成本难以在盈利空间内被消化,那么产品的价格会以整个行业的维度上涨,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中国电器电子产品居民保有量(万台)

中国电器电子产品居民保有量(万台)
来源: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2015》

2006至2015年电器电子产品理论报废量(万台)

 2006至2015年电器电子产品理论报废量(万台)
来源: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2015》

EPR制度新在哪里

新的EPR制度试图完善中国现有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制度。此前,中国于2008年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足迹负责的原则,但并未提出可操作性的管理规章。

2009年,中国推出具有操作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其中包括废弃电子电器产品的目录制度、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处理企业资格许可制度等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制度。但这一条例只局限在回收处置环节的规范化,并不尝试倒逼生产设计环节的改善。

新的EPR制度是首次在操作层面,从原料选择、产品设计到回收处理,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足迹的控制纳入实际操作规程中。

此外,EPR制度还希望探索新的促进电子垃圾正规回收的方式。例如,该制度首次提出建立依托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电子产品回收机制,以方便消费者更多地使用正规渠道,而非随意丢弃或卖给非正规废品回收者。

将市场机制和垃圾回收的公共事业有效结合、形成符合消费者习惯的新的回收渠道,是EPR制度开启的改革方向。

事实上,已经有一批电子垃圾回收网络平台在探索正规而市场化的新模式,例如香蕉皮、阿拉环保网、回收哥、咸鱼、爱回收等。

EPR制度与非正式回收大军

政府之所以要想方设法促进正规回收处理的普及,是因为目前中国大部分电子垃圾绕过了正规渠道,流入无资质的回收者和处理商手中。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的调研,2015年,非正规渠道回收了86%的废弃电子产品。

政府对于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有着严格的资格许可和总量控制,目前拿到环保部处理资格许可的企业仅有109家。多位专家告诉中外对话,由于大量废弃产品被不规范的小工厂、小摊贩收去,正规处理企业根本“吃不饱”,设备大比例空转。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智库)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李博洋告诉中外对话,有资质的处理企业需要建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生产线,采用合规的技术和设备对废弃物进行拆解、处置、利用等,而且需要对员工实施基本的劳动保护,一条生产线就好几千万,在与个体游商的成本竞争中完全不占优势。

尽管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对正规处理厂家予以补贴,但按季度发放的补贴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程度的拖欠,甚至有拖欠一年以上的情况。

李博洋坦言,非正规渠道不可控且难以监管,所以政府希望把废弃产品尽量拉到正规渠道来。

但个体拾荒者也对城市环境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EPR制度只能触及正规的生产和回收企业,忽略了这个群体。

非正式回收和处理一方面导致低价值零部件的随意丢弃,产生二次污染,加重环境负担。另一方面,在失业保险、劳动安全和健康方面,非正规回收业者不受法律保护,属于不受制度照拂的弱势群体。事实上,对这些必要环节的省略正是这一灰色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所在。

童昕表示,正规和非正规回收处理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政策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不控制拾荒的部分,体系建了也是白建,根本收不到废弃物。但她又强调,简单的剥夺拾荒者的饭碗是否可行,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