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潘洁咏(Sherry Poon)创立了她的童装品牌“宝贝窝”( Wobabybasics)。当时要在中国找一个生态友好的工厂非常困难,而要找一个有机棉供应商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她说:“最初我们想所有东西都在中国采购和生产,让人们看看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一定就是低质产品。我大概看了60到80家厂商,最后还是不得不进口有机棉,尽管所有产品仍是在中国生产的。”
十年后,中国绿色制造业正方兴未艾。2017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Intertextile)上,参会的环境友好厂商的数量史无前例,尽管它们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仍只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潘洁咏说:“这是展会第一年标明使用生态或有机纺织品的厂家,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他们。但在数千家参展厂商中,数量大概也只有区区12家。”
中国在可持续性上的决心日益增强。完全使用可持续材料的“宝贝窝”被非政府组织——“绿色倡议”赞为可持续服饰顶尖品牌,多项研究也表明中国消费者在绿色服装和产品上的消费意愿越来越强。
让可持续成为常态
绿色制造不再是专业品牌的专属领域。世界最大的衬衫生产商、香港纺织巨头溢达集团已经将可持续性作为经营的核心。该集团年产服装超过1亿件,客户包括玛莎百货、拉尔夫劳伦和汤米·希尔费格等知名品牌,仅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3亿美元(86亿元人民币)。并且该公司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对于员工和环境来说都更加可持续的企业。
“这个行业因为超高的劳动强度和超低薪酬而声名狼藉,我们真的想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改变人们对服装产业的看法。”溢达集团人力资源与组织发展董事总经理童成说道。
纺织服装产业在提升绿色声誉方面还任重道远。它是仅次于石油产业的全球第二大污染工业,每年产生的纺织废物多达1280万吨。其中仅中国就占了世界纺织污染的17-20%,每年处理的织染废水达到25亿吨。
溢达集团说它决心要让世人看到,制造业的发展不一定要靠廉价农民工和削减成本。该集团在桂林投资3亿美元新建的一座服装厂引进了自然通风等低能耗措施,并且承诺零污水排放。现有的服装工厂也提供了一系列福利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待遇,如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育儿设施、幼儿园、加班费和无夜班承诺等。此外,公司还积极为员工谋求升职涨薪。
溢达集团宣称,过去十年,公司平均每件服装的能耗减少了45%,耗水量减少了64%。在最近公布的一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绿色供应链榜单中,溢达集团在服装企业中位列第二,在全部267个品牌中排第四位。
童成说:“总有人觉得可持续制造的成本很高,但从长远看这绝对利大于弊。很多客户选择我们并非因为我们价格最低,而是因为知道我们践行着绿色制造的理念,善待员工。”
溢达集团组织的“十如论坛”最近在桂林举行。论坛汇集了中国一些最著名的企业,展示它们在绿色生产方面所做的工作。其中,主要业务遍及纺织、建设、零售等十多个领域的远东集团详细罗列了其专注于绿色材料转型的成就,包括所谓的世界第一件100%生物聚酯衬衫。
远东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旭东在论坛上说:“这就是未来的出路,我们尤其注重减少化学品的产品和废物利用产品。即便不得不采用新材料,我们也希望是绿色材料。”
中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支持可持续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成立了“中国绿色制造联盟”,还将自动化生产纳入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促进中国工业的现代化。专家指出,一些污染最重的企业已经被关停,这些企业常常不愿或无力承担达到新环境要求的成本。
溢达集团和远东集团这样的品牌企业表示,他们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并支付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来提升全体员工的劳动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了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
九月在上海举办的“体验时代的制造业”会议上,代表们听说客户都对生产商的专业性和可问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信息与自动化部部长赵振锐介绍说,他们公司会告诉客户他们订的产品是由哪条生产线生产的,客户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数字追溯。他还说,透明的制造理念正在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
任重道远
但中国在绿色制造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障碍。一是客户仍然对产业的环境破坏缺乏认识,二是环境友好生产的前期成本较高,三是很难确保可靠的绿色供应商。
制造商们面临的标准更为严格了,而这些标准一直以来并不一定会得到切实遵守,如,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该标准同时兼顾了环境和社会要素,并且要求每年都须更新数据。
尽管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普遍仍然喜欢雇佣廉价的劳动力。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国制造商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下一阶段被称为“工业4.0”的数字化、可持续制造业。这个智能制造业的新时代将提升中国在价值链上的地位,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和专业化程度。
麦肯锡的侯文皓在上海的会议上说:“我想中国六成左右的企业还处于从工业1.0向2.0转型的过程中,精益管理的基础非常薄弱。”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只有30%的制造企业准备考虑转向智能制造,而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跟风者”,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的转型目标面临着艰巨挑战。
很多制造商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是不断上涨的工资和客户及政府政策与日俱增的环境要求。很多跨国企业都在把生产转移到工资更低、监管更松的国家,如越南和孟加拉国。缅甸的服装出口从2012年的9.5亿美元猛增到2016年的21亿美元,而香港工业总会的一项分析表明,2006年到2013年珠三角的港资企业减少了三分之一。
溢达集团的大多数客户都是高端品牌,这些品牌都面临着顾客要求提高标准的压力。但是,溢达集团坚称他们建立绿色制造中心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可以节省成本,绿色制造并不一定是高端商品的专属范畴。为了证明其与众不同的主张,并且表明没有把生产转移到工资更低的地方的打算,溢达集团鼓励访客、旅游者和供应商到桂林的新工厂参观,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旅游生态公园”。
童成说:“我们想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向他们展示我们的确可以把技术和生态友好实践与正常制造融合起来,而且还能高效、高利润。”
尽管现在的选择更多了,潘洁咏说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才刚刚开始,要真正相信一家工厂的绿色资质,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自到厂验证。
她还说:“中国的厂家必须改变,进一步加强自我教育,不能只为大众市场生产,还要把质量提升一步,这是提高可持续性的动力之一。我在中国的经营已经有十年之久,到了今年才感到有了变化。”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