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董事长王会生表示,国投目前已经完全退出煤炭业务,未来将主要投资新能源。这一宣布引发了业界对中国国有企业是否正在“抛弃”煤炭的讨论。然而专家表示,国投的“退出”,更像是中国煤炭行业的一次“以退为进,”反映了中国要做大做强专业化煤炭央企的决心。
国投剥离煤炭资产
国投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电力、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和金融及服务业等。20世纪90年代,在国投成立之初,煤炭业务曾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在2003年后的10年间,煤炭业务曾为国投创下了近280亿元的利润。
作为中国央企中最大的投资控股企业,国投的投资方向被认为具有市场导向作用。美国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认为国投退出煤炭具有“全球重要性”,其能源金融主管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说,“这是中国一家大型企业首次大规模从煤炭业务中撤资,(国投)与全球越来越多的重要金融机构一道,制定了类似的正式政策退出火力发电厂和燃煤发电厂”。
实际上,国投剥离出的煤炭业务并没有退出市场,而是主要以无偿划转的方式转移给了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煤)这一专业煤炭央企。被划转的资产包括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能源”)的股份。新集能源煤矿集中在东部的安徽。对主要煤矿资产集中在内蒙和山西的中煤来说,得到这部分资产使其距离东部沿海发达市场更近,可以优化自身的市场协调能力。据分析,完成划转后,中煤将总共从国投获得的新增煤炭产能5000万吨,超过其2017年产能的30%。
国资委的使命
随着近年来中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形势低迷,很多涉足煤炭的央企面临亏损额不断扩大的问题,其煤炭业务严重拖累到其自身主业的发展。在2015年的行业低谷,国投煤炭业务亏损34.79亿元。而当年国投整体净利润为41.43亿元,煤炭业务严重拖累其整体表现。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使一些国企退出不挣钱的板块。
在具体操作上,之所以可以实现煤炭资产在国投和中煤之间进行无偿划转,是由于国投和中煤作为“中央企业”,共同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资委是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对于中国97家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独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并负责监管中央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其核心使命之一是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这部分被定位为对国民经济具有“主导作用”的资产做强做大。
2012~2015年是中国煤炭行业低迷的几年。以新集能源为例,其业绩在这几年中大幅滑坡。利润从2012年的13.4亿元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19.7亿元和2015年的-25.6亿元。
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由国资委主导,以国投为代表的央企开始了剥离煤炭业务的进程。国资委在2016年6月召开工作会议,计划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中央企业煤炭产能的15%左右。此举在为一些涉煤中央企业“减负”的同时,通过资产整合增强另一些专业煤炭企业。
更强的煤企
国投公司在2016年年中宣布推动其煤炭子公司转型,并于当年8月作为第一家剥离煤炭业务的央企,宣布将煤炭资产无偿划拨给中煤。
据相关人士对中外对话介绍,把主营业务并非煤炭的央企的煤炭资源划走,形成更具规模效益的煤炭央企集团公司,实际上释放了煤炭产能。
但煤炭资产的转移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煤炭去产能的进行,煤炭供需关系得到改善,到2016年底,煤价开始上涨。由于一些涉煤企业的现金流得到大幅改善,因此有的企业对移交煤炭资产表现不再积极。能源咨询机构汾渭能源煤炭分析师曾浩说,“一些大的煤炭资产的处理移交仍需要一个长期的沟通和谈判过程”。
国资委给中央企业煤炭资源整合定下的目标是2019年“力争再完成2000万吨产能整合任务”。
曾浩说,国家对于央企的调控,出发点并不是要减少煤炭,而是专业化。一家央企的主营业务如果不是煤或者电的话,基本都会逐步退出煤或者电的领域。
中国政府公开文件表示将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煤炭企业平均规模,提高上下游产业融合度,到2020年底,争取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经过一系列重组,神华和中煤这两家最大的专业煤企将有望成为其他央企剥离煤炭业务的最大受益方,形成国内煤炭资源双“寡头”格局。随着煤炭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煤炭产量有望进一步增加。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2019年企业预计新增煤炭产量1亿吨左右。
国投等央企退出煤炭业务,给市场中的“巨无霸”型煤炭央企留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张凯表示,对煤炭资产进行整合固然能提升中国煤炭央企在经济上的竞争力。但相比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煤炭无论在经济性和环保方面都将在不远的将来失去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继续新建煤炭项目也不利于全球在减缓气候变化上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