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简述:气候变化 (中国报道之二)

在第二篇一系列有关全球变暖热门话题的背景介绍文章中,玛莉安•贝德写到,中国急需在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作出决定。
中文

气候变化将影响中国,而中国也将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一般说来,“气候变化”是指在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全球范围或者一个地区的气候改变。温度、降雨量、风和其他因素的长期、持久的波动是可以测量的。人们用统计得到的气候在平均状态基础上的显著变化(或气候的易变性)解释气候的变化。但是,气候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地区天气长期以来的平均状态,而天气是一个短期现象,包含在地球大气层里发生的各种现象。

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共同导致的结果。地球的气候在过去已经发生了剧变,但是气象学研究表明,对过去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只有有限的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地球轨道特征的变化、火山爆发、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化以及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变化。而二氧化碳与其他“温室气体”一起都与现在地球目前糟糕的现状有关。对于地球大气层中这些气体的聚集,受到谴责的不是自然力量,而是使用化石燃料的人类。这些气体又挡住了太阳热量的散发,从而影响了降雨的方式和海平面水平,产生干旱、沙漠化,导致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并带来许多其他问题。

虽然科学家们更愿意使用“气候变化”这个词对所发生的问题进行更准确的描述,许多人更愿意用“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来代替“气候变化”这个词。为什么这么叫呢?温室效应意味着距离我们9300万英里或者1.5亿公里远的太阳的热量——加热了地球的表面,然后热量又从地球表面辐射回宇宙空间。一部分红外的辐射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阻挡,使得低层大气或者对流层的温度上升。这些被阻挡的热量中有一部分又回到了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变得更热。大气层的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所起的作用一样。

除了二氧化碳和更多的水蒸气以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臭氧、含氯氟烃(CFC)和一氧化二氮。《新科学家》杂志说,“甲烷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的大气密度已经比工业化时代到来以前增加了一倍多。甲烷的来源包括稻田中的细菌、牲畜排出的废气和垃圾或腐烂的植物产生的气体。拿不同分子进行比较,其他物质的分子在温室效应方面比甲烷更有效。含氯氟烃中两种最普通的分子,任何一个产生的温室效应就和10000个二氧化碳分子相同”。含氯氟烃飘浮到上层大气层即同温层,其中的氯或溴成分(也有可能是两种成分共同)破坏了臭氧。臭氧在对流层中是能造成污染并且是有害的,而在同温层中它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氧,形成了地球表面的一个保护层,使地球免受威胁生命的紫外线的辐射。

那么,所有这些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对中国而言,蓬勃发展的经济和能源部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关键。潘家华在2005年为“科学与发展网络”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在20世纪80年代末,气候变化成为一个全球政治热点问题,从这时起,中国也从一个能源生产剩余国变成了一个净进口国。这一变化体现着中国的高速工业化,它也伴随着中国开始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仅次于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研究表明,中国的民众和环境“有可能遭受极端气象活动的冲击……不断升高的温度和变化的降雨量会影响粮食生产,能源消费这一排放的主要源头也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继续增加”。

潘教授说,“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没有减少排放的义务,它也不会以自己的发展为代价去减少排放。中国政府认为,发达国家必须要为温室气体历史上在大气中的集聚承担责任。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还是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其影响有所警觉。尽管中国最初的动机是不要把自己与国际气候变化政策联系在一起,中国还是采取措施让其能源来源多样化并提高能源效率。这些都会减缓排放的急剧上升”。

正如潘教授所承认的,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已经遭受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2005年中国出版了一套两卷本中文评估报告《中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主编:秦大河、陈宜瑜和李学勇)。该书提到,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6-0.8摄氏度。在过去50年,年均海平面上升1-2.5毫米。

这些看起来微小的变化会造成什么影响?潘家华写道,“全球变暖将让中国对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热带飓风、沙尘暴和热浪等造成的破坏更加脆弱。尽管更加暖和的气候会增加可耕作土地数量,但是极端的气候会将农业收成减少10%”。

仅仅在半个世纪中,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快速发展为一个产值的半壁江山来自工业的国家。这样的转变,以及由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能源消耗的增加,加上中国大部分能源仍然来自烧煤,使中国面临严峻的现实。像印度和巴西一样,中国被认为将是在2012年开始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一个主要参与者。

马娅·帕皮诺(Maya Papineau)在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ICER)的网络版期刊上写道,“对于中国来说,限制排放的唯一办法就是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它的经济保持迅速增长”。不过,来自发达国家的空前规模的技术转移看起来是保持经济增长而又大量减少排放的唯一途径。从这个方面看,最大的难题在于工业化国家能否同意通过一个框架,有效地将清洁能源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潘家华写道,“随着后《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开始启动,许多人认为中国应该要考虑在2012年后履行减排义务……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都符合中国的利益。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会帮助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更高,并利用更多可再生能源。在这一前景的鼓励下,中国更可能参与全球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及碳捕获和储存项目,而不是承诺减少排放。”

他还指出,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下一个主题:能源与发展

作者简介:

玛莉安是一位驻伦敦的记者

相关的文章:

从西方国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