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海洋法治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监测管理、低碳发展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进展。
在生态保护方面,白皮书强调了中国已划定15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态红线面积。此外,中国已建立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保护海域约9.33万平方千米,筹建涉海国家公园候选区5个。白皮书提到,通过海洋保护地建设,珍稀海洋生物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每年到辽东湾越冬的数量稳定在2000头以上。
15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态红线面积与中国向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提交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 年)》中的生态红线目标相一致,也可能会为“保护30%的海洋”这一目标作出贡献。
此外,白皮书重点强调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包括加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不断延长休渔期和扩大休渔范围等。白皮书将海洋牧场、绿色航运和清洁能源列为三项绿色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
具体而言,中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并正在将海水养殖逐步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从而促进渔业资源养护和更绿色的养殖。同时,推进港口和船舶使用新能源,并推进三条绿色航运走廊建设。白皮书还提到,至2023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769万千瓦,占全球比重约50%,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一。
白皮书结尾总结了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成果,包括主动实施公海自主休渔。去年九月,中国签署了公海生物多样性协议BBNJ。白皮书还提到,目前中国已与5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政府间、部门间海洋领域合作协议。白皮书未提到关于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鱼的进展,但此前曾有多份文件提到中国认可《港口国措施协定》在打击IUU捕捞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且正在认真研究加入该协定。
物种命名之争
一些海洋科学家希望同行们不要再将剑吻鲸(Ziphius cavirostris)称为“居维叶突吻鲸”(Cuvier’s beaked whale)。
目前有一些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订正有问题的物种命名,其中就包括剑吻鲸。它名字的问题出在“居维叶”上。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是一位逝于19世纪法国生物学家。
“很多现代科学家或许不太了解居维叶在创立和传播科学种族主义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种族主义信仰是如何成为其研究实践和理论的基础的,”美国杜克大学海洋实验室的安德鲁·里德(Andrew Read)与其同事在近期发表于《海洋哺乳动物科学》(Marine Mammal 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中写道。
一些分类学家甚至提出,现在应当彻底摒弃用人名为物种命名的做法。
不过,有问题的可能不止是人名。
就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后不久,植物学家们在本月投票决定为200多种名称含有种族歧视意味的植物更名。此前海鸟的命名也曾进行过类似的审查,如用土著语名称命名夏威夷本地的海鸟物种,以替代殖民时期的命名。两年前,美国官方已经不再使用“亚洲鲤鱼”(Asian carp)称呼入侵性极高的鱼类物种,因为其担心这一名称或将助长仇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