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拆船协议遭受批评

据法新社报道,数十个国家于上周五签署了一项有关船舶安全回收的新条约,但相关活动人士认为,这并不能改变搁浅船只的拆解之路。船舶是在海潮高处被丢弃后,在漂流到的海滩上遭到分解的。拆船工人时常接触石棉,汞和其他有害物质,而该条约是首个关于船只拆卸的协议。
中文

国际海事组织(IMO)公约要求船东在把船送去回收前,需提供一张船上有害物质的明细清单。目前拆船活动主要在中国、土耳其和南亚地区进行, 而往往负责操作的是那些不熟练的工人和不受保护的移民。

“拆船平台”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其总监茵维尔德·简森称,“今天通过的船舶回收新公约不会停止发展中国家对有毒船舶的拆解,反而会使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那些臭名昭著的行为合法化。实际上它给这样的剥削行为带来了好处,反倒惩罚了那些投资安全和清洁回收方法的公司。”

大部分拆船工作均在发展中国家的软沙滩上完成,在那里几乎或根本没有重型起重设备及紧急车辆。工人因此面临很高的风险,其中许多还是童工。

尽管100多个环境和人权团体已经敦促海事组织禁止对搁浅船舶作业,联合国相关机构却为协议辩护称,成员国面对的是处理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产业,其中中间商以吨为单位支付船东,并通过转售回收后的材料赚回差价。

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及其他62个国家已陆续签署协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