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使者》

《绿色使者——在华国际环境NGO调查》一书是中国本土NGO“绿家园”调研项目的产出。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中国本土环保工作者、参与者,它首次向读 者呈现了目前活跃在中国的13家主要环境NGO在华发展的历史,令读者了解到它们如何在推动中国环保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本土化演变。
中文

作为一本实用手册,本书从资金来源、对外合作、主要活动、经验与困境等方面对这些组织做了介绍。“到上海、广州等5大城市出差,每人一天补助标准是90元,其他小城市每人每天70元……”这是本书对“绿色和平”组织资金使用情况的介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鹤类基金会通过对过去在中国工作的总结,开始探索“参与式管理”模式,以当地人为主体保护区域环境。现在,他们已经将这种“社区共管”模式推广到几乎中国所有以鹤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

案例中的国际环保NGO开展的项目类型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能源、生活方式,但在环境法制和机构改革方面则缺少关注。这也许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政治与法制环境的适应和妥协。在项目策略选择上,公众教育和项目示范最为常见,而公众运动则很少考虑。

通过访谈研究,“绿家园”总结了他们的发现:国际环境NGO在中国面临制度上的困境——国际NGO中只有少数根据中国法律获得了完全合法的地位。由此造成了行政和财务上的障碍。但总体而言,“缺乏合法性”并未阻碍它们建立起庞大的社会网络和影响力。另外,它们在华工作的历史、本土化程度和工作内容及模式存在极大差异。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国际环境NGO——WWF,花了16年的时间才最终决定并设法在中国设立了一个办公室。而不少NGO在中国也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合作。面对“先进”的理论、方案和经验无法破解的所谓“中国难题”,它们正在试图理解并掌握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以求本土的生存发展。

本书对各家NGO的调查突出了个体特点,但由于调查缺少统一格式,不便于读者横向比较。另一方面,调查尽管描述了许多NGO工作细节,却仍缺少真实体现其运作困境和解决过程的深层信息。


《绿色使者——在华国际环境NGO调查》
汪永晨、王爱军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书评作者: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