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无序扩张正吞噬中国人原有的街巷生活和社区生活

美国建筑师彼得•卡尔索普指出,由于规划不当,城市、住房和道路正在毁坏传统的中国社区,这些社区需要的并不是美国式的郊区佳境,而是精心构思的良好都市环境。
中文

卡尔索普规划设计事务所(Calthorpe Associates在昆明和重庆有项目,并合作出版了一套名为《以人为本规划城市》有关中国城市设计原理的丛书。

汤姆·莱维特(TL):在美国,小汽车曾一度被视为是城市交通的救星。现在,尤其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您是否认为小汽车可能是有害的?

彼得·卡尔索普(PC):我想不管什么事,只要不过度利用就好。在美国,85%的出行依赖小汽车。这种过度利用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中产阶级无力偿付抵押贷款。今天,在美国拥有和使用一辆小汽车的成本每年超过五千美元。如果年收入只有区区五万美元,那么每年五千美元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一个家庭有两辆或三辆车,养车成本在预算中占去很大一块。

除了巨大的经济成本,还有巨大的环境成本,表现在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能源进口及其他方方面面。另外,还有社会成本,就是汽车似乎在把人分开,结果是社区里的人互动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正在中国出现,他们正在建设的这种把人分隔开来的超级街区,在美国也有。只不过中国分隔的人口密度高,而美国的密度低。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分隔意味着你要去任何地方都得依赖汽车。

曾几何时,中国城市居民可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即使现在,很多买不起汽车的人仍然这样出行。但随着汽车拥有率的增长,交通拥堵已经到了不能承受的程度。

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不可能靠小汽车运转起来,完全不可能。即便在美国人口密度低的城市,我们也为此吃尽了苦头,不论怎样还是会堵车。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依靠小汽车的发展之路不会成功。

TL:你认为这种理念在中国已经被理解和接受了吗?

PC:这是一场拉锯战。但是,中国人认识到,街道上的汽车不能再增加了。在北京,由于不能建设足够的道路,政府已经通过年度配额来限制新购汽车的数量。

他们必须回归到公交和步行,这有助于城市社区更健康,坦率地说,也会使社区居民更健康。但是,也存在渴望发展汽车工业的反对势力,此外,社会上还存在“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这种理念。

TL: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现在是否受困于汽车经济,解决这个问题或出现逆转是否更加困难?

PC:我认为问题在于他们如何塑造城市,因为我是一个城市设计师,所以更倾向于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城市既可以让小汽车畅通无阻,又是供人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交的理想场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平衡状态。

我认为我们不需要放弃使用小汽车,而是需要减少汽车数量、降低其利用率。如果能够建设复合用途的环境和人性化的街道,人们面前就可以呈现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既可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也可以乘坐自己的小汽车。人们可以真正地做出选择。

延伸阅读:《被马桶绑架的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喜欢复制长安街。这条东西横贯北京、8至10车道宽的大街虽然是举行盛大阅兵的理想场所,但对行人来说,步行横穿长安街简直就是在挑战死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长安街车道很多,但汽车仍然不能顺利行进。我们发现,很多平行小街道的结构比几条大街的通行效果好。如能增添一个更智能的街道网络,并将其与复合用途的环境相结合,居民不必为日常所需走很远的路,这样就可以创建一个更健康的城市。

TL:您认为中国是不是能从其他国家借鉴一些经验呢?

PC:是的。现在可以轻松证明的是:这个星球上最有价值的不动产是“适宜步行的都市生活”——大城市的市中心,这里密度很高,人们可以欢快地步行。我们似乎认为美国高价值的房地产常常在郊区。然而,按平方英尺计算,在具有复合功能、适于步行的旧金山的一所房子,比在郊区封闭式社区内的一所房子更值钱。在许多情况下,几乎贵一倍。

因此,市场已经开始重视大城市的环境。这些城市必须是庞大的,但不能只是与各种街巷生活、当地社区和市民活动场所相隔离的一片片公寓。这事儿很复杂,不仅与密度有关,也与城市生活的质量有关。

TL:这方面的经验有多少可以移植到中国?

PC:我认为有很多。并不是因为这些经验可以移植,而是因为其效果显著。在最近一轮超级街区建设之前,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活传统中就包含了步行和骑自行车、当地的社区服务、沿街开设的复合用途小商店,非常人性化的社区集会场所。只是在过去十年中,他们才着手实施这个大规模的城市扩建计划。

解放前,中国的城市设计受欧洲人的影响,市中心建得非常好。例如,上海与曼哈顿完全一样,是人们生活和漫步的好地方。解放后的苏联模式使人们整个一生都在一个超级街区内度过。工厂、学校、住宅、公园、诊所都在同一街区内,可以说你差不多是住在这个公社里。这样建立起来的城市形态与中国城市的历史完全不搭界。

延伸阅读:《中国家庭用能:收入决定一切

复合用途是这个阶段最吸引人的地方。人们并非必须这样做,他们确实没有汽车,但他们并不需要汽车,因为在家门口就可以满足一切需求。他们继续建设这些超级街区,但其用途却由复合改为单一。这样,整个超级街区用来建一座办公楼,或者建一片片住宅、工业楼宇,全部分隔开来,而且会分隔成越来越多的街区,导致通勤距离越来越长。这正是他们现在的处境。在这些高密度的单一用途的超级街区,有大量的人需要出行,即便是公共交通也满足不了。

看看集中了大量工作岗位的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吧,因为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奔向同一个方向,即使有三四条地铁线路,每条仍然是人满为患。更健康的模式无疑是将工作岗位分散设置在公交沿线,以便使通勤者朝各个方向出行。

TL:您认为既有城市该怎么办,可以重新设计吗?

PC:一切重建的地方,都可以而且应该是复合用途的,使当地人出行的目的地近在咫尺。在城市一切重建的地方都应建设新的地铁线路。考虑到他们的资本投资,修地铁并不难。

如何防止他们一再创建这些大型商业中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创建商业中心看起来是在发展经济,似乎很有政绩,然而越是把工作岗位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面临的交通问题就越大。

重新开发一座城市需要很好地平衡就业与住房的关系。要么重新分配工作地点,要么将新的就业岗位设置在更人性化的住宅围绕的集群中,这样,在城市的每个子区域都实现了健全的就业住房平衡,人们不必从城市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去上班。

TL:中国人追求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方式?

PC:人的梦想和生活很复杂。在生活的不同阶段你会有不同的梦想。当你年轻、单身或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住在城市无疑是个好主意。随着年龄增长并且有了孩子,你真正牵挂的就是社区安全、适于步行的地方和优等学校。当上了年纪的时候,你也不想离群索居。

延伸阅读:《中国城市:哪里好骑车?

我认为,在整个生命周期,人的梦想是变化的,这点需要牢记。其次,庞大的城市形态可以满足所有这些梦想。换言之,谈到家庭生活,所有人都认为你必须去郊区居住。但是,在城市我们也可以拥有非常好的公园、学校和社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比在郊区独居更合人意。

我不认为选择“美国梦”并移植到中国是合适之举,甚至这完全行不通。中国人的街巷生活传统非常深厚,他们喜欢在街道上消磨时光。这里有大量的自发的演出,人们在咖啡馆里玩游戏。街巷生活传统是中国人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偏好良好的城市环境,而非乡村环境。

TL:既然中国人的梦想独具特色,您认为中国会出现人口流动的新时代么?

PC:是的,我认为会这样。我在中国各地推介这些观点和计划时,所有人都立即表示赞同,这让人很着迷。他们确实感到缺少街巷生活和地方社区是很大的损失。当人们了解到城市形态要么促进,要么损害发展潜力时,他们就会说“天呐,我们就这么办吧”。

重庆就是一个显著的案例:当我们阐明利弊得失之后,市长让我们彻底修改他们已经在建的计划。同样的开发和同样的投入可以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毫无疑问,他们似乎更愿意采用能够让人性化和街道活力回归社区的计划。

同样,我认为在大城市空气质量和交通拥挤的影响下,中国人似乎感到必须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他们已经陷入僵局了,所以确实有必要重新思考,他们明白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既能解决交通问题,又能重新建立更有生机的社区,是好事儿。

翻译:艾庆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