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被广誉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基本上没有重工业。因此当杭州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全年雾霾天数超过200天的城市”时,人们是将信将疑的。近期热议的《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中展示了雾霾产生根源的统计数据,但对于杭州这样一个城市,污染的根源并不是电厂和工厂,而是汽车。《穹顶之下》记录的的数据似乎未能真实地反应出这个城市的污染面貌。
杭州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韵著称于世。而“雾霾天数超过200天”的统计数字和一组西湖笼罩在雾霾之中的图片则在这个人口规模四百多万的东部沿海城市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很多当地人对于污染问题正在摧毁中国最美丽城市感到惋惜;另一些人则对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污染问题的确存在,但超过200天这个数据却与杭州居民对空气质量的直观感受有出入。
对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个推测的确有据可循。《穹顶之下》中披露的这组令人咋舌的数据出现在2013年。截至这一年的11月底,杭州当年的雾霾天数达到了239天。再结合在这一年当中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拍摄的西湖照片,《穹顶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极端情况下杭州的雾霾状况,并说明与日平均污染水平相比,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失常状态。
就雾霾程度而言,2013年的情况在近几年当中颇为异常。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杭州雾霾污染天数较2013年减少了85天,达到154天。这一数据更加符合长期趋势。以2011年和2012年为例,杭州的雾霾天数分别为157天和159天。
对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后也表明杭州空气质量呈现出逐步改善的总体趋势。2013年,杭州的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 2.5)平均浓度(最有害的污染类型之一)是国家标准的2倍。2014年,PM2.5浓度下降了7.7%。根据国家标准,2014年杭州达到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有230天,比2013年多出13天。
在一年当中,杭州的确会有半年多的时间饱受空气污染的困扰,但像中国传统工业城市那样的重度污染在这里依然较为罕见。多日笼罩在杭州市中心上空的薄雾表明,这个城市雾霾困扰的主要来源是汽车的尾气排放。
杭州的城市空气质量分析指出,大气中40%以上的PM2.5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这一占比说明居民平均收入在不断上涨,十五年来增长了四倍。
收入的上涨导致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私家车保有量也出现了相应的增长。如今,几乎平均每两个杭州人就拥有一辆汽车。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杭州虽位列“中国十大人口最多城市”之外,却成为中国第二大“堵城”。
杭州市政府也采取相应措施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如设计建设市区地铁交通系统、开通连接郊区和市中心的快速公交线路等。然而,这些举措收效甚微,目前杭州的交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劣质燃油
《穹顶之下》提到中国缺乏高质量燃油的问题使杭州的“中产阶级雾霾”现象雪上加霜。自1月份起,全国所有新车都应使用符合国IV排放标准的燃油。从理论上来讲,相比于之前的柴油和汽油标准,国IV排放标准的燃油可将硫排放分别减少七倍和三倍。但是,达到国IV排放标准的燃油目前仅占中国燃油销售总量的3%。即便杭州花得起钱使用优质燃油,也会面临供应严重不足的窘境,这也就意味着低质量、高排放的燃油依然会大行其道。
机动车尾气排放固然是造成杭州PM2.5浓度较高的原因之一,但还有另外两个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传统因素不容忽视——即燃料燃烧和建筑扬尘。前者占杭州PM2.5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后者占到8%。
在远离杭州老城中心的地方兴建起一座座大型工业园区。自2001年起,附近的萧山和临安经济开发区就被纳入浙江省政府的规划,成为将来与上海连接起来的“三小时交通·经济·生活圈”的一部分。
这些经济开发区虽然丰富了杭州工业基础,但也增加了排放量,给环境部门提出了挑战。对于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如何才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促进工业的发展?
新的治理举措
二月份,杭州市市长张鸿铭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治理雾霾”列为杭州市政府计划完成的“十件实事”之一。张鸿铭市长在讲话时提出淘汰不符合最低排放标准的“黄标车”,推广新能源公交车2500辆,并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
这些措施以2013年雾霾后出台的《杭州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为基础。该预案建立了污染级别预警体系。在出现重大雾霾污染的情况下,将增加公共交通运力。此外,预案还提出通过跨部门合作的方式,提高教育部门、建筑部门和公交部门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
该计划有望确保杭州不再上演《穹顶之下》里的场景,但全国施行的燃料法规存在的不足,交通基础建设与不断繁荣的经济相脱节等问题仍然在破坏着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
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交通堵塞,并且降低人们对低质燃料的依赖 ,否则游客们只能在雾霭的重重笼罩之下一窥西湖的秀色了。
翻译: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