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中国也正在加大投资刺激,力保2009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5%左右。此时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而且,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欧洲,共同的战略利益选项之一。它可以在促进世界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同时,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互信,化解压力,是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新支点。
同时,发展低碳经济还显现出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相关联的战略意义。碳点货币作为具有货币信用特征的标准合约,未尝不是在继黄金、白银、美元之后的另一种可能被普遍接受或者可考虑采用的国际货币基础,至少可以作为一个与现行美元货币支付结算体系并行或补充的转账电子支付货币体系,有助于部分缓解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所面临的“特里芬难题”。今后,在低碳经济大有发展和各国共识增强的前提下,碳货币甚至可以成为中国、俄罗斯等国主张的“超主权货币”的一个选择。
中国现在应从多方面对低碳经济予以政策支持,不要把节能减排投资看作是外生的追加投入,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源性、增长性和战略性投入。在这些政策支持中,金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战略性思维,综合考虑,立体推进。
首先,财政税收政策要给以大力支持;
据统计,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中,只有2100亿属于低碳经济生态环保的投资,仅占全部投入的5%多一点,投放比例是很小的。在未来的财政资金支出中,还有增加的余地,至少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安排中还有结构性调整的余地。
对于低碳经济企业和节能环保项目,财政政策还可以适当减免税收或加计免税抵扣额,也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专门引导基金。
另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每年1000亿元的节能减排信贷投入,相对于3万亿元的年度信贷总额来说,显然也是不多的。在这方面财政贴息补助和财政设立专门的引导基金都是促进商业银行倾斜贷放的好办法。
同时,金融调控监管部门也要给予政策支持。比如,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投放可表示出合理的宽容和弹性,在必要时允许存贷比考核指标有一定的临时突破。
其次,银行、资本证券、保险要协同支持;
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所在的行业及其特点,制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授信政策和操作细则。对节能环保领先的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企业,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反之采取惩罚性高利率;对节能环保的重点产业和大型企业、项目,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转贷款等合作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在这方面,兴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兴业银行是中国首家公开表态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中资银行,其为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额度已经超过21.53亿元。工商银行2008年用于节能减排的信贷为491.53亿元,同比增长69.17%,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152家企业的35.22亿元贷款实现清退。而且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家提出建立信贷 “环保一票否决制”的中资银行,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解限前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等。工商银行系统还对法人客户进行了“环保信息标识”,初步形成了客户环保风险数据库。
银行信贷支持方面有了进步,但还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同时在快速放贷支持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注意防止环评把关不严的倾向。
而证券管理部门对于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应建立绿色通道,优先支持其上市融资、增发新股和配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融资债券等,鼓励其做大做强。鉴于风险投资基金未来的退出方式就是谋求所投资企业的上市融资,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当降低该类企业上市的门槛,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对该类企业的创业投资,从而有助于该类企业的私募融资。
相应的政策措施还包括强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企业投保责任险,对于投保企业所发生的污染突发事故和事故受害者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等。
第三,产权交易市场要突出支持;
对于无法满足上市条件的新能源领域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来为这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一方面,产权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可以发挥企业价格发现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合理估值;另一方面,现有的证券市场,如深交所和上交所,只是提供了上市公司产权流转的平台,但产权市场可以作为非上市公司的产权流转平台。
低碳经济企业是新生企业,大都是非上市企业,产权市场通过接纳这类企业,无疑会提高节能环保企业产权的流动性,从而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者,促进该类企业的发展。
第四,培育和建立碳交易市场。
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碳交易、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开拓前景。2006年全球碳排放贸易额为280亿美元,到2007年碳交易市场已经超过了700亿美元。2008年,碳交易量为4.9亿吨,与2007年相比增加83%,碳市场评估价值为1250亿美元,总量约是2007年的2倍。据估计,到2012年时有望形成2万亿美元规模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1.9万亿美元规模的新再生能源市场。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按照交易量计算,市场份额已占到全球的近40%。同时,中国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前不久,《浙江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方案》已获批准,初步估算需投资10.2亿元。这是继江苏、天津之后第三个全面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省份。这一市场的发展也能吸引风险投资者进行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
当然,中国碳交易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撑和监管制度等。目前,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经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该市场的发展,可以促使企业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从而大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作者简介:景学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现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页图片由escalepade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