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不能买什么》
迈克尔·桑德尔
企鹅出版集团
哈佛大学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新书《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写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卖。”在南非,农场主花1.5万美元就有权猎杀一只濒危的黑犀牛。在欧洲,花18美元就能向大气中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在印度,6250美元可以雇到一位代孕母亲。
书中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事例,这表明市场、市价的观念已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桑德尔为此担心不已。“我们已偏离市场经济,进入了市场社会。”
迈克尔·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上一本书《公正》记录了他在同名课程中探讨的内容。在亚洲,有数百万人买过他的书、通过网络看过课程视频,他的观点引起巨大共鸣。桑德尔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道德、美德、正义等,其视频在韩国众多体育场播放,在中国高校中也广受欢迎。
桑德尔教授接受“中外对话”采访,谈到其观点与当代中国的相关性,并提出希望各国能形成共同的环境伦理观。
中外对话:您为何会想写这样一本书?
迈克尔·桑德尔(以下简称桑德尔):首先是因为我意识到,市场思维、逻辑及价值观在各国的影响都越来越大。但我注意到,人们并未认真讨论过金钱和市场的作用。我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总是不愿公开讨论正派的生活、美德等有争议的概念。我们很少问一些关乎伦理的问题。我们总是要求人们进入公共场合时把道德、信念置于一旁。过去我一直说这是不对的。这使我们无法同时思考市场的作用及其道德界限。
中外对话:中国的市场道德界限是否与其他国家不同?
桑德尔:我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自行探索这个问题。到世界各地访问时,我发现大家都在反思、讨论市场的道德界限。中国一直支持发展市场和市场机制,这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同时,我发现中国人也普遍认为不能只考虑GDP,还应关注社会凝聚力和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此外,人们也意识到社会为市场化付出了极大代价,如不平等现象加剧、社区意识淡薄、凝聚力减弱。
中外对话:市场使我们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改变?
桑德尔:我在中国的很多同行、专家说,中国经济的显著增长是以不平等程度加剧、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因此中国的专家学者认为,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道德界限,还要关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环境代价。
有人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抑制全球变暖,我认为市场机制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比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如果它们无需为此支付费用,肯定是不对的。所以我很赞成直接征收碳排放税。但在制定国际协议时,美国坚持将排污许可交易纳入整个体系,我不赞成在此引入市场机制。我认为各方都应做出一定的让步,意识到这是一种共同的责任。我们应该形成一种共同的道德观,使各国都认识到自己对地球的未来负有一份责任。碳交易系统将使富国花点钱就可免于做出牺牲,这不利于形成全球性的道德观。
中外对话:环境伦理在一些国家内部得到发展,您怎么看?
桑德尔:很多国家都有一些民间团体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人们意识到减少碳排放和避免环境恶化的重要性,他们是唤起社会环境意识的主要力量。我认为这些团体也能推动政府为保护环境采取有效措施。
中外对话:我们是否还有其他伦理的来源?
桑德尔:除自由市场的个人主义外,伦理还有很多传统的来源,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在《金钱买不到什么》这本书中,我提到有一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强调美德、名誉及公民意识,可以取代市场形成的自由、社会生活观念。当然,中国的传统哲学也可以作为伦理的来源。我还想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中外对话:很多经济学家说您对市场运作方式的理解有误。您将如何回应这些批评?
桑德尔:就像在课堂上一样,我会请他们考虑一些情景。比如在中国时,我问观众:地震、台风或是其他什么灾难过后,如果当地商店加价出售电池、食品、手电筒、瓶装水等东西,这种做法道德吗?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我又问:春节时票贩子加价倒卖火车票道德吗?大部分人都反对这种做法。这两个情景涉及相同的价格机制、基本原则和供求关系,这个讨论说明,只依赖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决定何时市场是合乎道德的、何时又是有违道德的。这就是我对批评意见的回应。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总是认为市场逻辑、市场价值可以控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他们能思考这个问题。
中外对话:网络教育发展前景如何?
桑德尔:我认为它有可能解决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我们把“公正”课的视频放到网上,一是想实验一下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二是想看看如果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哈佛的课程会怎样。另外,我还想借此表达这样一种观点:高等教育应是公众的福利,而非少数人的特权。我并不是说,网络课程与面对面的教学效果相同,但我想这有助于人们获取平等的学习机会。有件事让我对网络课程的效果感到非常欣慰。最近一位同事告诉我,他到中国旅行,在出租车上跟司机说起自己在哈佛大学任教,司机说他家里所有人都在网上听“公正”课。这让我觉得网络课程项目很有价值。
我还想进一步发展这个实验项目,创建全球性的讨论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一起讨论这些问题。上学期的“公正”课上,在一个新兴技术公司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一个实时课堂的链接,这样上海、新德里、巴西圣保罗和东京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课堂讨论——五个国家的学生共同讨论哲学问题。
翻译:郭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