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工厂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有研究表明,这些工厂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占到总量的15%到30%。2013年,我花了一年的时间采访中国东部地区的工厂主和企业管理者,试图了解他们在个人层面和公司层面上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在早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写了他们对于环境的态度是如何影响他们制定企业政策、解读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的。但作为环境的污染者,他们对环境污染影响社会和个人幸福又有什么看法呢?
当我请工厂管理者描述他们如何看待过去5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他们当中许多人讲述了一个相似的故事: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不过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经济活动,环境情况相比现在还不错。
这样的经历很多受访者都有过。他们许多人如今已年过四十,从小在农村长大,曾亲身经历过“连饭都吃不饱”的生活。比如,梁先生幼年在江西乡下长大,他跟我说:“我小的时候,几乎顿顿米饭青菜,肉是奢侈品。我时常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根本没法专心读书。”
尽管过去40年中国社会在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受访者们都有些怀念过去,并对进步存疑。
“我们(中国)一头扎进经济建设里,希望能过上幸福生活,但这么多年来,我不确定物质富足是否真让我们更幸福了。” 在浙江规模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工作的胡经理如是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看看浙江的空气污染,再看看饮用水质量。还有,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多得吓人。我小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七八十年代那会儿我们也许吃不饱,但天是蓝的,水是清的。”
潘先生成长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目前经营一家体育用品工厂和公司,他说道:“看看我,我有豪车,有大房,有成功的生意。但说实话,为了我的孩子,我宁愿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换取曾伴随我父亲成长的碧水蓝天。”
潘先生虽然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污染对他日常生活的影响,但当我问到他解决方法的时候,他似乎没有什么对策。“减少这些环境问题要靠政府,我们工厂试着做一些回收,做得比大多数注射模塑工厂多,但我们需要更健全的国家政策来引导。”
王先生是一名管理者,他的回答最极端:
张:你能再给我讲讲你在七八十年代的成长经历吗?
王先生:那时候每个人都很穷,但都很单纯。你听过“穷风流”这句话吗?差不多就是这样。在过去,夏天的时候,赶上像今天这么热的天,我们也没空调,邻里街坊全都跑到屋外吃西瓜。现在,我连跟我在住一栋楼里的邻居都不认识!我们那时候梦想着成为有钱人,买房买车。现在我们的梦想成真了,不过我不确定我们是否比以前开心了。
张:那为什么还继续开着车,继续赚钱?
王先生:有时候我自己也纳闷。还是生活在八十年代好,真希望能有办法离开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但是根本没办法。
人们习惯夸大过去的好,而将不好的一面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学术研究表明,比起西方人,中国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王先生的无可奈何也代表了其他受访者的回答。他们的生活节奏太快,所以无法停下脚步认真思考。当我问王先生他是否真的那么喜欢八十年代,甚至愿意让他的儿子去过他在七八十年代过的童年生活,王先生回答道,“那不太实际,那样的话,我儿子就没法上学,没法在今天的社会里竞争。”
还有一个原因让我觉得受访者们没有仔细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相信中国的环境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在早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受访者深信依靠科技的力量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他们也深信不管多么严重的环境问题都是能治理的。这些受访者的确认识到了一些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缺乏西方人普遍持有的对环境问题的警惕态度。
袁先生经营一家玩具厂,他在采访中说道:“现在水质是有问题,但是中国的河流一定会被清理干净。在很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德国的多瑙河曾受到重度污染,但现在多清澈啊!”
虽然我的研究不是正式调查,但研究结果与民调的结果一致,二者都表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担忧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是受访者对于环境问题的根本担忧。环保并不是反发展,只是中国社会急于通过各种手段繁荣经济,环保被抛到了脑后。
只有更多的人认识当前的环境状况,才能让工厂主——这些经济的贡献者和环境的污染者停下脚步认真思考,明白一个可以让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健康环境是用钱买不到的。
翻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