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买买买”可能让低碳转型功亏一篑

适度消费,可以减少碳排放,甚至影响全社会低碳转型进程。
中文
<p>图片来源:<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mazon_España_por_dentro_(San_Fernando_de_Henares).JPG#mw-jump-to-license" target="_blank">&Aacute;lvaro</a><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mazon_España_por_dentro_(San_Fernando_de_Henares).JPG#mw-jump-to-license" target="_blank"> Ib&aacute;&ntilde;ez</a></p>

图片来源:Álvaro Ibáñez

如果告诉你,过节约一点的生活对环境有好处,你是否愿意牺牲一点个人便利?不开车,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买二手衣服、二手电器,甚至于住一套低于你消费水平的住房?

这些要求可能和一般人对生活的期待有点相悖——孟庆芳是生活在北京的山东人,虽然还未买房,但是她期待中三口之家的住房,是三室一厅空间充裕功能齐备的房子。

“宽敞舒适的房子,让我有安全感。”她说。她的朋友也认同,有钱当然是要住大房子的。车的事,她还没想过;二手电器可以接受,但是二手衣服,不行。

不能接受二手衣服是文化习惯。西方国家随处可见的销售二手衣物的慈善商店,在中国完全不见踪影。而房子要足够大足够好,几乎是当下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

这给《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编写组的研究,带来不小的挑战。这项由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导的课题,正是关于如何让人们通过减少奢侈性消费,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中国消受不了美国消费文化

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通常隐含在不同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当中。每月多购买一件新衣服,或是每天多开半小时空调,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生产衣服和生产电力的过程,都有相应的碳排放产生。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编写组进行了一项研究,将以“大房大车”为特征的美国式消费作为高碳消费模式;以日本、欧洲国家的消费模式(减少不必要的产品消费服务,产品质量和使用年限显著增长)作为低碳模式,来模拟不同消费模式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技术自然进步的条件之下,到2050年,适度消费模式下的社会总能耗为46.3亿吨标准煤,比美国式消费模式节省相当于28亿吨标准煤的能耗,是单纯通过技术自然进步节能量的2倍还多。在此情景下,到2050年碳排放也将比2010年下降43%。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研究中三种情景下的能耗。其中,基础情景是采用美国式消费模式,技术自然进步;技术进步情景,沿用美国式消费模式而技术突破进步;适度消费情景为技术自然进步条件下采用低碳消费模式,是已实现消费需求转型的情景。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以及大量淘汰的消费社会。独栋别墅、大排量汽车,在精英阶层中广受欢迎;作为美式休闲代表方式的自驾游,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普通工薪家庭也能够承担。连本应作为耐用消费品(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手机,都变得越来越像快速消费品,随着新产品的出炉被迅速淘汰:一项调查发现,过去5年内换3个手机的受访者占到一半以上,且一半人表示不会改变更换手机的频率。

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近期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讲到,中产阶级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如果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达到了人口总数的30-40%,其消费习惯对中国的碳排放的影响将是十分可观的。

在美国消费模式的情景下,中国要在2040年才能达峰,2050年能耗将比2010年增加1倍。更关键的问题,消费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将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Swarthmore学院副教授Tyrene White告诉中外对话,大部分美国普通中产家庭是以每月一个甚至每周一个的频率给孩子买玩具;汽车出门就得用,这是很难改变的。集体少吃肉也不容易,人们习惯了吃牛肉,何况这条产业链上还养活着许多人。

因此,国家制定政策引导人们选择更为低碳节能的消费习惯,变得十分重要,"这比在消费习惯定型之后再改变要容易一些。"参与了《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研究的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李惠民说。

适度消费,是明智之举

理论上讲,当基础设施和耐用消费品的拥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消费会逐渐下降,能耗和排放也会随之下降。不过,拥有多少才算合适,将决定一个集体碳排放的峰值。

"是人均住房60平米,每个家庭有两辆车,才合适?还是像日本人一样人均40平就可以了?"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董文娟说。董文娟也是低碳报告编写组成员,她认为,适度消费是可以引导的。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编写组的研究提倡重塑消费,其实就是要提高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品质,减少欲望消费。一项研究表明,2014年网购占日常消费采购支出比例为14.2%,因此造成了大量的包装浪费,2014年快递包裹共用了30亿个纸箱,上百吨透明胶带、气泡袋等塑料包装材料。

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开始出现。在中国生活的美国姑娘小美(Lydia) ,因为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实践了一年的“零废弃”生活。为了不产生垃圾,她不购买任何带包装的物品,出门自带水杯,购买小吃也自带饭盒,甚至为了避免处理衣服的吊牌,基本不买新衣服。厨房垃圾,她用来堆肥,自己养花种菜。小美认为,"零废弃"并没有毁掉她的生活,相反,因为减少了购买和淘汰旧物的精力,她有更多时间制作手工饼干和堆肥,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


Lydia Marie 和她零废弃实践三个月产生的垃圾。里面有她用的药瓶,飞机行李托运的纸条,银行的信息单,买东西开的小票,在美国旅游的门票,买旧衣服的标签,不小心用了的塑料吸管等。摄影:张春

Tyrene White注意到她的许多朋友开始在自己家里种植一些蔬菜,并且减少了肉食。"十多年前,我从没有看到一个家庭这么做。"要改变消费主义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实践低碳生活,她认为需要提高公众意识:”这可能至少要三代人,他们以后会对碳排放有更多的是意识,会更主动去做。"

绿色消费需要外部支持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编写组研究低碳生活模式,借鉴了不同国家的标准,这些都是当前相对理想的低碳标准。董文娟知道这其中的困难:"由于国情不同,看起来可行的地方,要实践起来非常难。"何况要同时借鉴各国的优势。


数据摘自《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

李惠民坦言:"小的国家,社会情况没有那么复杂,中国地区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已经早早步入中高收入社会,而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收入还远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

李惠民说,现在研究领域就消费对低碳减排的重要性正在形成比较强的共识。当下急需的,就是针对不同消费模式做恰当的引导和政策规范。

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年初联合中宣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和质检总局、旅游局、国管局,共同出台了《促进绿色消费指导意见》,明确了包括研究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内的十七项工作内容,以期在2020年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的共识,基本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社会上,变革也正在悄然发生。除了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习惯的“光盘行动”,和日渐风行的“公共自行车”,近来商业领域也有新动作——包括中国邮政加拿大邮政Fedex在内的32家中国及全球合作物流企业启动了一项绿色计划,要在2020年替换50%的包装材料,填充物升级为100%可降解绿色包块,并承诺通过使用新能源车、可回收材料、重复使用包装等措施,争取达成行业总减排362万吨。

虽然达到模拟的低碳情景不容易,但李惠民认为,“有行动的意愿,政策能够到位的话,还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