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损失与损害”机制:清晰可见的危险信号

联合国环境机构解读,全球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危机下应对“损失与损害”机制。
中文
<p>图片来源:Allan Rabs</p>

图片来源:Allan Rabs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所有影响。如今大气中额外的温室气体含量比例大大增高,然而人们不仅并未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不用提适应性措施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而且在未来会越来越严重,频率越来越高。

必然结局就是带来损失和破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近的一份报告就针对由此带来的可预见的损失和破坏程度,以及人类社会可以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详尽分析。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一份报告再次证实,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相比于19世纪晚期上升了0.85摄氏度;气候变化导致风暴、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日渐增高,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全球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这一系列事件导致某些国家(特别是热带地区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遭遇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和破坏。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2100年,如果全球气温相比工业化时代前上升3摄氏度,那么中国的玉米产量将下降40%到32%,水稻产量则会下降23%到40%。如果升温幅度在2摄氏度,则玉米产量下降10%到22%,水稻产量下降14%到32%。

未来会发生什么?

2003年,一场罕见的高温热浪席卷欧洲,造成大约3万人死亡,10%的阿尔卑斯高山冰川、西伯利亚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永久冻土融化,仅欧盟地区农业损失就高达147亿欧元。也就是从这次灾害之后,人们才第一次开始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展开系统性研究。

自1950年以来,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热浪爆发频率不断上升。最新研究显示,此前极端热浪天气出现的频率为每100年2次,而如今的频率大约为每10年2次。

2013年,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造成当地6300人死亡,约80多万人流离失所。此外,风暴过境造成当地水稻减产26万吨。联合国气候规划署(UNEP)报告的诸位作者一直在对此次台风灾害造成的影响进行后续跟踪研究。相比于1993年,菲律宾沿海海平面在10年内上升了至少30厘米,这让海燕过境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在许多小岛上,海水倒灌,侵蚀了池塘和含水层,对当地淡水供应造成严重影响。据估算,污染水域盐分完全稀释并重新达到人类使用标准恐怕还要很多年。


图片来源:Javier Ruiz

诸如风暴、泥石流和滑坡等突发性事件也会带来损失和破坏。不过这些灾害也有可能是气候变化的长期缓慢作用所致:比如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海平面上升、干旱、土地盐碱化以及海洋酸化等等。无论是哪一样,都会对粮食生产、水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人类居住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

联合国气候规划署报告显示,2015年初,大规模旱灾导致包括尼日尔、尼日利亚、马里、乍得、萨赫勒地区邻国以及东非半干旱干旱地区在内至少2040万人遭遇严重食物短缺问题。自上世纪80年的那次大干旱以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期温度上升部分抵消了地区降雨带来的水分补给。

2012年到201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了12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联合国气候规划署报告指出,一系列科学研究表明,该地区如此高频度、高强度、长时间的干旱与人为导致的大气环境温度上升有直接联系。据估算,2015年加利福尼亚州气候干旱造成的农业损失高达27亿美元。

加利福尼亚州水源供应有近6成都要依赖地下水,然而过去几十年该地区地下水一直处于过度开采状态。长期干旱大幅增加了地下水汲取量,降低了当地地下水水位和总体容量。降水减少还导致当地含水层补给不足,地下水总量不断缩减,继而引发地面沉降。2014年, 一条96公里长的地带就累计沉降了33厘米。

目前,全球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功能已经有60%出现退化或遭遇不可持续性开发,而气候变化使得这些负面影响作用愈加明显,所以各国政策制定者必须要对目前的状况有所了解,并明确未来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未来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协议》中,联合国气候规划署提出了许多风险管理相关的策略和工具。虽然《协议》主要针对的是像海平面上升这种正在发生的缓慢气候现象,但是对于风暴过境这样的突发事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联合国气候规划署指出,如果纽约市政当局没有在2008年之后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准备,2012年飓风桑迪给整个纽约带来的破坏可能要大得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3米,如果我们不能尽早进行规划和行动(比如修建沿海防风墙或栽种红树林),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风险转移的方式有很多,保险就是其中之一,而联合国气候规划署也建议采用这一方式应对风暴等突发事件。但是对于那些每到季风季节就洪水泛滥的常见洪区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明智选择:因为这类事件出现的规律性太高,即便有保险公司愿意承担这个风险,保险费用也会高得令人难以负担。

所以对于这种事件,《报告》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当地居民如何应对并与之和谐共处。其实,传统知识领域中也有很多应对季风洪灾等突发事件的方式,就连研究人员都不免为之惊讶。不过《报告》也给出了另外一个建议,就是希望地方政府建立保护基金,以备当地居民在灾害发生时救急使用。

气候对话中的得与失

过去这些年里,“损失和破坏”一直都是富裕国家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UNFCCC)会谈中尽量避免的一个话题。美国政府尤其如此,因为其律师顾问团认为,一旦接受了任何关于气候变化损失和破坏方面的观点,美国政府将会面临诸多法庭赔偿诉讼,所以他们的建议就是对此闭口不谈。

但是这仍旧阻挡不了非政府组织代表和贫穷国家代表团在气候会谈上的积极努力。2013年在波兰首都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峰会上,华沙国际损失损坏机制正式成立。而2015年举行的巴黎气候变化峰会则将这一协议正式变为永久机制。

此外,巴黎气候峰会也就避免或减少损失和破坏给出了一些具体意见,比如建立风暴与洪水早期预警系统、应急预备方案、全面风险衡量与管理机制、风险保险工具、气候风险分摊以及其他保险解决方案,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如何提高社区应对能力、改善生计、保护生态系统方面的方案。

华沙机制执行委员会今年已经进行了两次会面,并计划于今年11月气候峰会前再一次进行会晤。非政府组织行动援助(ActionAid)负责人赫吉特·辛格已经在气候损失和破坏领域工作多年,并作为观察员参与了上述几次会议。他告诉第三极/印度气候对话,目前的行动应该集中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人口迁徙,以及如何利用多种形式的保险转移气候风险上。

辛格表示:“估计下次峰会召开时,气候损失和破坏领域也不会在政治层面取得太大的进步。不过至少从操作层面来看,华沙机制执行委员会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该委员会共有20个成员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一半。

 

翻译: 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