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开幕日之后,谈判场外世界领导气候行动峰会和高级别会议如期举行,一面是来自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和 IPCC 主席吉姆·斯凯(Jim Skea)再三再四的严厉警告,一面是丝竹悦耳歌声妙曼的文化演出——居然还有来自太空站的问候——让我们一时忘了气候危机的萦绕;谈判场内磋商进入实质阶段, 资金、减缓、适应议题纷纷上线。
无论怎样,今天好消息还是有一些:
“损失和损害应对基金”进入实质运行阶段
今天才(又一次)意识到我们通常所说的“损失和损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的正式名称是“损失和损害应对基金”(the Fund for Responding to Loss and Damage, 下简称FRLD)。
不由回看了两年前在埃及举行的COP27的会议文件,大会议程上确实明明白白写有“Responding”, 而且还附带脚注:关于这个议程的任何产出,都是基于合作和促进,不涉及责任和赔偿。这无疑是发达国家缔约方最大的关切,也是美国代表团每一次提及这个基金的时候都不厌其烦报出全名的原因。写到这里又想起一件关于“损失和损害”名称的事情:在2024年7月举行的IPCC第61次全会上,印度要求将“loss and damage”变成复数形式,即“losses and damages”, 并没有形成共识(如若成真,中文翻译是个问题)。
COP27决定建立新的基金,2023年全年“过渡委员会”紧锣密鼓地召开了五次会议,确定规章制度,期间不得不一再保证出资与否完全基于自愿,跟“赔偿”没有关系,而在COP28第一天,随着阿联酋主席国的带头捐赠,基金“充盈”起来,当天就达到4亿美元的规模(截止发稿前已经达到7.2亿),苏尔坦兴奋宣布基金建立起来了!大会第一天就通过决定(而且是重要决定),如他所言,这是史无前例的。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COP29第二天举行了简洁但隆重的签字仪式,COP27/COP28代表、实施机构世界银行、基金办公室所在地菲律宾代表均到场,签下三份文件,标志着FRLD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如 COP29大会主席穆赫塔尔·巴巴耶夫(Mukhtar Babayev)所言,现在已经到了优选项目的阶段,2025年应该看到第一批项目落地。
略回想一下FRLD基金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看到它其实与今年大会的主题“资金”密切相关。COP27相关磋商相当艰辛,最终欧盟同意建立专项基金,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为这个基金进行捐赠,以及提高减排力度,最消极的美国默许了欧盟提案。反映到最后成果中就是大会决定要求“识别和扩大资金来源”。COP28决定表明,所有捐赠/贷款都是自愿性质,发达国家“被邀请”(invited)做贡献,规避了历史责任;理论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受益,但应保证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最低份额。在磋商阶段,发达国家不忘呼吁“富裕的新兴经济体”也要掏腰包。
谁来掏腰包掏多少?针对今年的新集体量化目标(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下简称NCQG),瑞士和加拿大根据数学计算提供了方案:
方案1——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且人均收入(例如高于2.2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作为考量指标,前10个国家承担主要责任;
方案2——以人均收入(高于4万美元)且人均累积碳排放(cumulative past and current emissions per capita, 达到250吨)为指标。
这个提案备受关注,但显然不受主要发展中国家欢迎。
《巴黎协定》6.4条标准通过
会议第一天应该举行的主席国与公约秘书处联合记者招待会推迟到了第二天进行。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Simon Stiell)和阿塞拜疆首席谈判代表亚尔钦·拉菲耶夫(Yalchin Rafiye)领衔,6.4条监督委员会(Supervisory Body)正副主席出席,可见招待会的主题是6.4条。
果然,斯蒂尔以气候危机和资金重要性开场之后,强调基于“坚实标准”(strong standards)的全球统一碳市场(a centralised carbon market under the UN),如果发展得又快又好的话,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需求提供巨大支持。拉菲耶夫进一步量化,指出碳市场每年最高可筹资2.5亿美元。当记者对这个数据提出质疑时,拉菲耶夫说明这是目前的研究结果,而且这个数据到2050年可能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监督委员会两位主席,玛丽亚·艾尔吉希(Maria AlJishi)和马丁·海森(Martin Hession)进一步阐述了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意义和规范程度,并肯定地指出,在已经完成和即将开展的进一步细化工作中,环境完整性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充分考虑。
6.4条盘亘近十年的主要原因在于,碳市场如何保证环境完整性(在避免“漂绿”现象的基础上提供碳抵消信用、降低减排成本)、如何保证土著居民的权益不受损害、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2024年爆出的一系列夸大减排成果的漂绿项目让“碳抵消”项目如履薄冰,这个标准是否能打开局面还要拭目以待。
另外,在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中,清单特别工作组(IPCC TFI) 也被授权就“碳移除、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提供核算方法论,这将为刚刚通过的“移除活动”标准(A6.4-SBM014-A06)提供基础。
提前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
按照《巴黎协定》要求,缔约方应该在2025年2月之前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简称NDC),目标年是2035年,也就是执秘不断提及的“NDC 3.0”。根据手头的信息,高级别会议上有三个宣布了NDC3.0,分别是阿联酋、巴西和英国。
不出所料,英国首相宣布,到2035年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0年降低81%。实际上英国国内自己的目标是78%,出现不同的原因在于“81%”不包括国际燃料仓排放,与公约下的国家清单范围吻合。这个目标是英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经过长期研究提出的, 既具有雄心也具有操作性。此外,英国还将借这个机会宣布海上风电投资扩大计划,进一步彰显英国的气候领导力。到2023年,英国的排放已经比1990年降低了52%,降幅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从笔者的多年跟踪研究看,英国是最尊重专家建议的国家。
巴西的目标是2035年排放降低67%(基年应该是2005年),比之前提出的59%有所提升。细节有待进一步夯实。
边角余料:土耳其
土耳其一直是气候谈判中比较独特的国家,多年来一直努力摆脱自己公约附件一缔约方的标签未果。在COP28苏尔坦宣布新基金建成后,土耳其随即发言,对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资助表示不满。此次峰会,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携夫人出席,显示对邻国的支持,桌牌上赫然写着“Türkiye”而非“Turkey”, 显然国名修改已经获得联合国认可。另外,土耳其的碳中和年是2053,时间选择也很奇葩。
结语
盘点11月12日的大会进程,想起一句话:It’s hope that kills you, but it is always reasonable to be hopeful(希望让人绝望,但总有理由保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