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政策简报 :中欧气候合作

马克·克劳研究了欧盟和中国推动脱碳的政策,以及形成双方合作的协同效应和面临的鸿沟。
中文
<p>图片来源:Almay</p>

图片来源:Almay

最近几个月,中外对话发表了 一系列有关中国与欧洲绿色关系的文章。各种因素塑造了中欧关系中的异同。当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裹足不前时,欧盟和中国成为了支持《巴黎协定》的领军力量。过去一年中,双方分别宣布了在2050年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里程碑式计划,现在他们将根据《巴黎协定》重新调整各自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欧洲绿色新政”和中国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实施将决定这一转变是否会加快,并为全球气候雄心定下基调。虽然双方已承诺开展气候合作,但围绕经济竞争力、市场准入等问题的争论也已蔓延开来,而且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过程中,系统性的竞争以及国内利益至上的思想都有可能会破坏气候合作进展。

本政策简报总结了中国和欧盟脱碳的主要政策驱动因素,并分析了在哪些方面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行动,以及哪些方面会因为存在差距而使进展受到限制。我们回顾了文献和官方声明,并采访了几位专家,然后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

战略愿景:欧盟的绿色新政和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反映出明显不同的世界观,但双方都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和更绿色的社会实现新的可持续增长的愿景,也应在此基础上加强战略理解。

碳中和目标:通过制定雄心勃勃的2030年目标,欧盟应继续敦促中国通过减少煤炭消费,更快地达到排放峰值。双方应相互借鉴各自推动依赖化石能源的成员国和省份进行转型的经验。

碳市场:欧盟应就拟议中的碳边界调整机制与贸易伙伴进行仔细磋商,同时支持中国发展自己刚刚起步的碳市场,以期朝着全球排放交易基础设施的最低限度规则迈进。

能源转型:在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和改革能源系统方面,欧盟和中国应确保为政策和技术合作提供有利的机会,同时保持高级别对话,防止贸易争端阻碍脱碳进程。

循环经济:由于中国和欧盟都希望促进循环经济,双方应该致力于协调标准,并分享修复、循环、再利用的最佳实践,为更广泛地将发展与气候变化脱钩铺平道路。

土地利用规划和生物多样性:欧盟应与中国合作,鼓励在2021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实现更大的雄心壮志。应对气候和生态挑战的综合战略应借鉴中国整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经验。

可持续的金融和商品供应链:为绿色复苏提供融资和在全球推广可持续商品将需要多边协调。欧盟应该让中国参与进来,以提升透明度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规范,从而调动投资。

点击阅读完整版《政策简报:中欧气候合作》,更多中欧气候合作内容请移步至专题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