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反密松”情绪在缅甸基础广泛
此次缅甸之行的突出感受,就是对密松项目的反感在缅甸确实有非常广泛的基础。缅族与克钦人,缅族中的现政府与在野的民主派,克钦人中反政府的克钦独立军和接受政府招安的新民主军,缅甸各族与华人、宗教人士与世俗精英、宗教人士中的基督教徒与佛教徒,世俗政治中传统上亲西方的、亲军政府的和亲中国的各派势力,他们在许多方面观点有分歧,乃至有尖锐的对立。但是提起密松工程,他们大都持反对意见,对政府的搁置之举也是支持的。
这当然不是说没人赞成密松工程。军政府当初是全力支持、推动密松项目和整个伊洛瓦底江上游梯级开发计划(所谓七坝计划)的。但是了解缅甸的人都知道,自1962年军人执政以来,缅甸军政府一直存在时激时缓的内部斗争,最近缅甸的变革能够启动,应该说军政府内部斗争的因素至关重要。而在密松项目的问题上,军政府内部显然也有分歧。在如今的变革中,力挺密松的丹瑞一派已处下风,如果说还没有失权的话,也显然已经逐渐失语,社会上几乎听不到他们为密松工程辩护的声音,就连军方办的《缅甸新光报》,现在也出现了“反密松”言论。
与军政府直接对立并且实际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克钦独立组织(KIO),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个地方自治政府,多年以来,他们实际控制着克钦邦大部分地方,并负有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责任。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与非政府组织不一样。就水电而言,KIO主政的“克钦第二特区”政府曾经相当积极,而这个背靠中缅边界、别无国际通道的特区,稍大一点的项目都只能与中国人合作,因此在引进中资开发水电方面他们甚至还可以说是先驱。但是一些中资公司目光短浅只抱粗腿,为巴结军政府就抛弃了他们,对这种“讨好大朋友,出卖小朋友”的做派他们是很生气的,并且也为此改变了对一些项目的态度。例如大唐公司修建的太平江水电站,原来就是该特区引进中资,在自己的控制区开发的,特区方面也投入了自己的资金,但后来军政府插足进来,中资转而与军政府合作,迫使克钦方面退出,而且让军政府以保护工程为名出兵控制了电站附近地区。克钦方面不仅蒙受经济损失,还丢失了地盘,其气愤可想而知。于是对太平江水电站改取破坏政策,致使电站瘫痪。这类案例显然就是出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并不是反对太平江电站本身。
不过,这样的解释可以用于太平江,却不能用于密松。虽然KIO并不是“反坝派”,也曾热心于水电并与中资合作,但具体对密松项目,他们也从来是反对的。
这里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克钦民族中最亲军政府的派别,即已接受缅军政府改编为“边防军”的前缅共武装“新民主军”(NDAK),其前领导人丁英因依靠缅军政府平定内部异己,已完全成为丹瑞的傀儡,但他也从未发表过赞成密松工程的言论。而新民主军的其他人士则明确反对密松项目,如新民主军前副司令吴茂银先生在与笔者的谈话中就指出,中资搞的密松项目是中国人在这里干的最失人心的一件事。
笔者曾与当地最有影响的基督教派之一“克钦浸礼会”(KBC)一位负责人昆桑牧师谈话,我问:“我知道您也是反对密松工程的,那么除了环保和经济利益方面的理由外,您认为也有文化与信仰方面的理由吗?”他正色说道:“作为基督徒我当然不认为密松那里藏有什么神灵,但是作为克钦人,我仍然认为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和基督教不矛盾,军政府和中资公司不跟我们商量就拿它去赚钱,我们当然不同意,更不用说它还破坏环境……”
缅甸华人社会的背景也极复杂,有大陆背景,有“国军”背景,有“果敢、佤邦”背景,等等。然而总的来讲,华人在各个族群中比较能干和富裕,在那个敏感社会里他们大多小心谨慎,埋头挣钱,不问政治。而中缅经贸关系的发展是近年来很多华人致富的机会,他们自然珍惜。所以他们对中国和缅甸军政府都极力维持友好关系,而与中国及缅甸军政府不喜欢的人和事都保持距离。通常他们很少谈到密松这样的话题,但是如果谈到,他们也大都认为这事做得不对,包括那些与中国和缅甸军政府关系密切的华人精英也如此。
曼德勒福庆宫孔子学堂校长李祖清先生就是这样。自少年时代就非常认同新中国的李先生对今天的中国和缅甸军政府都很为称赞。在与笔者交谈中,他认为中国对缅甸几十年来的好事千千万,“只有两件事肯定做错了”,一件就是“文革”时鼓动缅甸华人学生搞红卫兵宣传革命造反;另一件就是密松工程,“不晓得谁出的这种馊主意。在哪里修电站不好,偏要修到人家最忌讳(修建)的地方”。
为什么密松工程如此不得人心
何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如今反对密松工程的人们经常说,密松水坝会破坏环境,影响某些鱼类的生存;会淹没大片森林,影响下游水情;坝址位于地质断层,地震时会有垮坝危险……
这些担忧很多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第一,这些理由可以用来反对几乎一切水坝,可是事实上人们不能一个坝不建,所以利弊是需要权衡的:如果这里不能建,那么哪里能建?这里建坝相对弊大,哪里相对弊小?这是需要考虑替代方案的。如今一些环保组织几乎从来只是说哪里不能建坝,就没有说哪里能建的。所以环保组织的作用应该肯定,但具体就某个工程而言,环保组织的一面之词也不能一锤定音。
第二,上述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修改方案、追加投资、增添一些设施来解决的,并非只有“照原设计建”和“不能建”两个选择。此外有的问题也未必就像传说的那么严重。例如所谓地震垮坝的危险,据笔者所知,密松主坝设计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这种坝型不像重力坝、拱坝那样的“一堵墙”,它的边坡平缓坝基极宽,因而比较抗震,即便受破坏也有个过程,瞬间垮塌使下游猝不及防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第三,所说的种种弊病有的是矛盾的。例如库区人烟稀少,有人就说这是难得的原始自然生态不能破坏,但是如果人烟稠密,那么移民的危害就被认为非常严重。这样无论人烟如何,水库反正都不能建了。其实这两种问题非此即彼,而且需要权衡。
但是在克钦邦走访以后,我发现虽然在“反密松”舆论中环保的声音最大,实际上密松工程最惹人反感的原因还不在这里。
在克钦邦各地,你会发现全景拍摄或绘制的“二水环山”密松河曲的形象无处不在。在克钦人的各种公共场所,都可以看见它,甚至在克钦以外的缅甸其他地区,人们对它也不陌生。仰光中国大使馆附近就有一家“密松餐厅”,以“二水环山”的图像为装饰。给人的印象是:密松在这里就像富士山在日本、金刚山在朝鲜,具有崇高的心理地位。
为什么会这样?根据当地克钦人的传说,密松是龙的父亲及他的儿子Hkrai Nawng和Hkrai Gam(就是东西两源)的诞生地,人们相信如果这龙脉被破坏,龙就会不安,从而祸及众生。这当然是信不信由你,但反正克钦人是信的。而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不是吗?
而从历史上讲,当初藏缅语先民(包括缅人与克钦人)从青藏高原南下,就是在这里走出崇山峻岭,进入伊洛瓦底江河谷,从而诞生了后来的文明。所以即便不管神话,克钦人也有理由把密松当成自己的文明发祥地来崇敬。
那么,密松的这种崇高地位会不会因修水库而受损?我曾经问当地的作家克塔先生:无论建不建坝,密松是搬不走的。在密松如果出现一个人工湖,难道它就因此不再是圣地了吗?
克塔表示:我们不能接受这种事发生在密松。停顿一下他又解释说:也许和耶路撒冷、麦加不同的是,我们克钦人没有圣殿、天房那样的人工建筑作为民族信仰象征物。密松是以其自然状态被人崇敬的,成了一个大人工湖,它就不是密松了!就是要修水库,为什么就非得修在这个地方?还根本不和我们商量,几个缅族军头和中国老板说修就修了? (待续)
文章第二部分:中国参与密松电站建设的渊源
文章第三部分:密松电站投资的风险
作者秦晖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刊于2012年2月《经济观察报》,经中外对话编辑。
图片作者:Frédéric Gloor 图为伊洛瓦底江密松部分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