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了新任期内的首次正式访问。随后双方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纪念两国建交75周年,并宣布中俄关系进入“新时代”。这份文件强调了两国之间不断深化的伙伴关系。在经济利益和对西方国家共同的不信任驱使下,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这一伙伴关系变得更加稳固。
显然,联合声明中并没有包括清洁能源发展和其他气候行动在内的绿色议程。在中国将绿色转型置于外交战略前沿之际,这一点令人侧目。该声明提到气候变化问题时的措辞不温不火,强调了各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公约和《巴黎协定》对气候行动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唯一一次直接提到“绿色转型”是在有关亚太区域的部分,但并未给出实质性建议。此外,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反对将气候问题与国际和平及安全威胁联系起来,显示其合作并没有认真应对气候风险。联合声明中鲜少提及可再生能源,只是在提到深化相关合作的时候语焉不详地一带而过。
相比之下,习近平主席同月的欧洲之行,其中包括对匈牙利、塞尔维亚和法国的访问,展示了中国的绿色外交,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汽车制造领军企业比亚迪在欧洲的第一家电动汽车工厂在匈牙利揭幕。塞尔维亚可再生能源部门获得21亿美元的投资。绿色发展是中法签署的18项部门间合作协议之一。
参与气候行动,特别是开展以绿色技术为重点的项目,日益成为中国全球外交魅力攻势的核心。但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气候行动可能是双方关系中最薄弱的一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其影响是什么呢?
化石燃料纽带
中俄联合声明中缺乏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对此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是,环境问题服从于对抗美国影响的战略需要。该声明强调了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国的紧密关系深深植根于双方对美国势力的不信任,在化石燃料和军事技术交易中的共同物质利益,以及对其国家主导发展计划的政治体制优势的信念。
中俄的“根本利益”之一在于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的化石燃料贸易,这给俄罗斯带来了经济安全,也给中国带来了能源安全。俄乌冲突的政治后果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在欧洲的传统能源市场。天然气和石油的管道输送量减少了80%以上,而在欧盟禁止购买新的俄罗斯煤炭后,煤炭出口实际上已经停止。克里姆林宫旗下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23年对欧天然气供应下降了55.6% ,导致近70亿美元的重大财务损失。
中国和俄罗斯进行大量化石燃料贸易的事实就摆在明处。谢成锴
为了弥补收入损失,俄罗斯转向了其他市场。2023年,受中国增加俄罗斯化石燃料进口的推动,中俄贸易额达到 2400亿美元,创下双边贸易额新纪录。2021年至2023年,俄罗斯对华原油出货量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同期液化天然气和煤炭出口几乎翻了一番。2023年,俄罗斯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
中国和俄罗斯进行大量化石燃料贸易的事实就摆在明处。联合声明中没有体现气候雄心,也可以解释为中国想通过进口廉价的俄罗斯化石燃料来提高自身的能源安全。
气候承诺差异明显
缺乏气候考虑也突显了两国在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和脱碳目标上的不同立场和领导力。普京在2019年还坚称“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确定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虽然不是不可能,但也非常困难”。更糟糕的是,2023年俄罗斯在对2009年的俄联邦气候变化基本原则(climate doctrine)进行更新时,删除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措辞。由于化石燃料是其能源战略的核心,俄罗斯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及其目前的占比已降至5%以下。这违反了《巴黎协定》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
相反,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已成为绿色技术的领导者,主导着全球80%以上的太阳能设备供应链。2017年,习主席热情地宣布中国建设“生态文明”,这为中国的“双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预测显示,受低碳能源设施大幅增长的推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4年下降。2023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中国总发电量的50%。
习主席的口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并举的方针。与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已经成功地将可再生能源打造成自己的经济支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低碳工业部门。2023年,清洁能源行业占中国GDP增长的40%,成为中国经济扩张的主要引擎。
在发挥全球领导力方面,中美两国通过2023年的 《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为双方的气候承诺创建了一个新的框架。据说,这份声明促使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摆脱化石燃料”的最终措辞。而普京那时到阿联酋却是为了加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合作,并进一步讨论贸易和石油问题。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转型岔路
中期来看,中俄伙伴关系缺少绿色议程有可能会影响两国关系。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将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依赖,使两国的化石燃料贸易关系面临风险。尽管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在过去几十年中稳步增长,但国际能源署的《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发现,中国的化石燃料使用量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然后进入缓慢的结构性下降。普京备受期待的“西伯利亚能源2号”(Power of Siberia 2)管道计划每年从俄罗斯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该项目将弥补2021年至2023年间俄罗斯对欧盟管道天然气出口减量的近一半,但在近期的几次访问中该项目却遭到了中国方面的冷落。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对拟议天然气管道项目刻意保持沉默,是为了在价格和供应链控制方面与急于求成的俄罗斯达成更有利的协议。
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以及由此导致伙伴关系中存在的隔阂,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潜在弱点和制约因素。谢成锴
然而,包括电池在内的清洁技术的持续发展将减少中国对俄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改善电网储能,缓解可再生能源的弃能(或浪费)问题。先进的电池技术还将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增加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乘用车的原油消耗。此外,中国力图将可再生能源足迹扩大到邻国如蒙古,而西伯利亚能源2号将在蒙古建造和开发,这很可能会成为中俄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
尽管俄罗斯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很小,碳市场也刚刚起步,但利用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两国在氢能领域仍有合作的空间。俄罗斯东部萨哈林岛(Sakhalin Island)的一个蓝氢项目正在积极吸引中国投资,该项目已与一家中国能源设备供应商达成协议,将向中国出口技术和氢气。然而,随着中国国内氢产能的提高,其对合作的热情程度仍不确定。
核能是另一种清洁能源,占俄罗斯发电量的19%以上。普京在访华期间提到了该行业,但在联合声明中并没有提及。去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协议,深化两国核能合作,特别是在开发快堆和生产铀钚燃料方面。一家美国智库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表示 ,“核能是俄罗斯罕有的保持领先的领域。”
毫无疑问,俄罗斯和中国的友谊深深植根于地缘政治、政治战略和化石燃料贸易。但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以及由此导致伙伴关系中存在的隔阂,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潜在弱点和制约因素。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