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当中国野生动物遇见美国影业公司

“迪士尼自然”参与制作的中国首部野生动物自然电影深受观众欢迎,这让中国自然影像从业者看到了商业运作的力量。
中文

很多人认为“迪士尼自然” (Disneynature)和中国导演陆川联手创作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是2016年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一大惊喜。今年8月在中国大陆上映后,这部野生动物电影以精美绝伦的画面和煽情的故事情节征服了观众,并取得了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在对中小成本电影和公益题材影片并不友好的中国电影市场,这是野生动物主题影片罕见的成功案例。

煽情的野生动物

作为影片市场宣传的卖点之一,《我们诞生在中国》被新闻媒体描述成中国第一部“自然电影”,填补了中国电影类型的一个空白。的确,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绝美自然画面,长焦镜头捕捉到的动物们——雪豹、金丝猴、大熊猫、藏羚羊和丹顶鹤的一举一动,都按照故事片的套路被赋予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导演陆川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发现国内媒体非常顽强地一直在使用纪录片这个名称,但确实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纪录片,这是一个自然电影,算是一个动物的故事片。并不是完全按照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依据来做的。”

中国观众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类型片:它明明是一部野生动物主题电影,看起来倒很有悬疑片的感觉。走出了电影院,很多人还沉浸在剧情中不能自拔,牵挂着动物们的命运。社交网络上,人们热烈地讨论着,是不是真的有苍鹰在抓小金丝猴的妹妹?母亲死后两只小雪豹会不会饿死?摄制组为什么不救垂死的雪豹?

电影节同样无法为这部打破常规的“自然电影”单辟一个颁奖类别。9月23日,一个中国电影节把“最佳纪录片”奖颁给了《我们诞生在中国》。

一些批评人士则对这种剪辑手法表示怀疑,在他们看来,《我们诞生在中国》代表的“自然电影”类型片有很大问题:它们掩盖了自然法则的残酷,扭曲了动物种群中真实的生存斗争,刻意按照人类一厢情愿的想象去表现动物的生活。在金丝猴“淘淘”从苍鹰爪下救出妹妹的情节中,事实存在的猴群森严残酷的等级制度让位给了动人的兄妹情谊。另一方面,尽管剪辑手法惹人争议,该片的拍摄过程却极尽小心,制片人罗伊·康利告诉果壳网,拍摄活动严格贯彻动物保护的理念。“对我和摄制团队来说,我们决不能打扰动物的生活,这很重要。”

除了故事片式的剪辑,这部影片也在叙事调性上有所革新。野生动物专家张立告诉中外对话,这部自然电影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感觉。“中国在此之前所宣传的野生动物保护,更多塑造的是苦兮兮的动物形象和命运,但迪士尼让我们看到,其实野生动物片也可以拍得充满快乐。”

陆川在宣传影片时也说到,开始接手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的现状,如果要真实展现的话,可能最终的影片会是一个残酷的故事。他2004年的获奖作品《可可西里》就展现了中国青海荒漠中大规模非法偷猎野生藏羚羊的悲惨景象。

但在跟迪士尼自然合作过程中,商业经验丰富的“迪士尼自然”强调的是快乐和幽默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迪士尼希望让这部野生动物影片具有一定娱乐性。擅长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陆川最终决定扭转自己作品一贯以来的冷酷调性。

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克服极大困难获得的精美的野外画面,故事片的叙事手法、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适时安插的幽默,都是《我们诞生在中国》与普通野生动物纪录片完全不同的地方。

外资的力量

在“西部野生动物保护(微信)群”中,《我们诞生在中国》是最近讨论最热烈的片子。这里汇集了不少野生动物摄影师,聊天话题除了影像拍摄,还有动物保护等。对于潜心野生动物拍摄多年的专业玩家们,迪士尼能用野生动物题材电影取得如此巨大的市场反响,令人反思。

群内多位摄影师告诉中外对话,拍摄野生动物既费时间又费钱,有时拍到一半的片子甚至会因为费用问题而中断,支撑他们继续从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业的,是个人兴趣和理想。在他们看来,野生动物影像与其说是一个产业,倒更像是一个小众圈子里的爱好。事实上,不少野生动物摄影师也的确供职于生态保护组织,或长期与这类机构合作。对于他们来说,保存这些影像更多的是一种公益行为,目前要在中国靠它挣钱则不太现实。

其实,在《我们诞生在中国》之前,国内自然摄影界已经开始与国外机构进行合作。去年,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界最有名的摄影师之一奚志农带领“野性中国”(Wild China)团队历时3年拍摄制作的自然纪录片《香格里拉神秘之猴(Mystery Monkeys of Shangri-La)》在美国电视台播放获得好评,并获得2016年第68届艾美奖最佳自然类节目提名。奚是中国第一位拍摄到滇金丝猴影像的自然摄影师,也拍摄报道过藏羚羊被大肆猎杀这样令人震撼的经典场景。2005年他创办“野性中国”,资助和培训自然影像摄影师,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来保护自然。

与《我们诞生在中国》不同的是,这部关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滇金丝猴的电视片,是与非商业性的美国公共电视网合作的英语电视节目,在北美地区传播。而在《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制作和发行中,迪士尼所做的是充分发掘中国野生动物影像的商品价值,并且用纯熟的营销手段,让这一相对冷门的题材在庞大的中国国内电影市场获得关注。

“西部野生动物保护群”群主,资深野生动物摄影师耿栋认为迪士尼的财力是《我们诞生在中国》成功的重要前提。有过雪豹拍摄经验的他告诉中外对话,《我们诞生在中国》摄制组前3个月都没有拍摄到雪豹的踪迹,“但他们能够坚持下去,因为有迪士尼雄厚的财力支持和信念支撑。如果是国内投资拍摄,有可能就放弃了,财力跟不上。”

“迪士尼模式”的启发

除了迪士尼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之外,奚志农认为,《我们诞生在中国》之所以获得很高关注度,还因他们把所擅长的煽情叙事模式搬到了中国。

另外,除了主打金丝猴、大熊猫和丹顶鹤等中国特有的动物,迪士尼也通过和以反盗猎题材影片闻名的中国导演陆川,以及在中国耕耘多年的国际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凸显影片的“中国制造”身份和公益属性,讨好中国市场和中国观众。

的确,“迪士尼模式”已经是一整套成熟的体系,不仅包括资金的投入,拍摄过程中动物保护的伦理自查机制,也包括影片剪辑和叙事风格的取向,以及完备的市场营销机制。在奚志农看来,中国的野生动物影像制作圈子缺乏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市场意识,离这样一套模式还有很长的距离,再加上中国电影产业对娱乐片的过度依赖,自然影片很难进入影院。

毋庸置疑,中国丰富的地形地貌和生物多样性为国内自然摄影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资源。而在《我们诞生在中国》取得成功后,多位自然摄影师告诉中外对话,这部电影让他们看到中国的自然影像还蕴含着巨大市场。 “有了这次成功尝试后,我们看到了希望。” 耿栋说,“包括迪士尼在内的更多投资方,会看到中国蕴藏着巨大的自然影像市场。”奚志农也评价该片“把大家(看片子的、做野生动物片子的)的热情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成功给辛苦坚持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们带来了希望,也留下了几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国外资本是不是中国自然影像业唯一的希望?资金雄厚的中国国内影业公司有没有意愿或能力在本土复制迪士尼模式?在未来,公益主题影片该怎样探索被大片把持的中国电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