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上游西孟加拉邦的法拉卡闸堰,恒河的宽度让你忘记这是一条河,当地人从东岸的马尼克查克乘渡轮跨越邦界,前往贾坎德邦的拉杰马哈尔。</p>
自然

图集:恒河和那里的人们

西达特尔·阿加沃沿恒河徒步旅行,记录下这条河流是如何成为沿岸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
中文

“这儿离河有多远?”

“河?这里没有河。”

“恒河不是流经这里吗?”

“哦!恒河?往南大概200米。”

我沿着恒河走了6个月,上面这段对话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穿行在人口密集的洪泛平原,有时难免迷失方向,这时恒河就成了我的坐标,河流就是我的指南针。我一路向上游行进,走过坚硬的柏油路、碎石路和松软的泥路。一路上,既经历过喧嚣,又经历过寂静,既见过灯火通明,也仰望过广阔的天空,既在红色和橙色的卡车上颠簸过,也在恒河岸边感受过大地色调带来的那份宁静。

慢慢地走在日常生活的嘈杂中,看人们将自己与恒河的关系展现在你面前。对他们而言,恒河不仅是一条河流,而是生命之所在。虽然一年当中会有那么几天洋溢着欢庆的气氛,那是献给生命之河的特殊节日,但更多的是平日里围绕恒河和在恒河上展开的日常生活。

除了观察人们的活动,观察那些驻足的时刻也很重要。岸边并不总是有穿着艳丽的人们在祈祷,渔船也不会整日在水面上。著名的恒河河堤很难完整地展现河岸社区的生活,也不能代表恒河本身。

驻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典型特征,自然是缓慢的,是坐在河边或船上,或是凝视着水面,看着浑浊的水流融入另一侧岸边,或是远望着黄昏时分紫色晚霞映照下的水天一线。时间像河水一样静静流走,只有明灭的烟斗、归牧的牛群、收起的渔网方能衡量。

生活周而复始,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像极了一条河流的旅程。

所有图片版权 @西达尔特•阿加沃

印度北方邦恒河洪泛平原上搭建的临时安置所。

北方邦西部,一名妇女带着孩子在干涸的洪泛平原上种甜瓜。季风过后河水退去,当地农民(尤其是没有土地的农民)会利用裸露的洪泛区种植水果和蔬菜。

贾坎德邦的一对农民蹚着洪水来到自家地里,他们种的玉米被洪水破坏了,现在作为饲料喂给牛吃。

西孟加拉邦南部的渔夫们凑在一起坐在河岸上清点当天捕获的小鱼。

北方邦西部的一位老人正在准备每日沐浴,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是一条圣河。

西孟加拉邦,下雨天,一群孩子挤作一团躲在一块头包布(印度传统的包头布,可有多种用途)下,穿过恒河回水上的一座小竹桥。

北方邦中部,孩子们跟着长辈学习钓鱼。

北阿坎德邦的妇女把山上的饲料运回家。

喜马拉雅地区的牧羊人根据季节改变放牧高度。为了躲避寒冬,这群羊从北阿坎德邦较高海拔的地区下来。它们正在特赫里大坝水库水位下降留下的斜坡上吃着鲜草,一条旧路在水位下降后重见天日。

受特赫里大坝建设影响的社区,包括那些因大坝建设被迫搬迁的人和目前仍居住在水库边上的居民仍在等待补偿以及基本的健康和教育服务。与此同时,政府却投入大量公共资金为游客搭建豪华船屋。最近有一艘载着水上餐厅的船只沉入水库。

北方邦丘纳尔附近,一名渔夫耐心地坐在船上,望着太阳沉入恒河中。


季风过后,北方邦中部洪泛平原上盛开的甜根子草。人们认为甜根子草盛开标志着季风的结束和秋天的到来,但日益不稳定的天气正挑战着这一认识。

英文原文首发于中外对话项目网站第三极

翻译: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