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2)》
杨东平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4-1
2005年以来,中国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每年都会出版一本《中国环境发展报告》。今年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2)》(下称“绿皮书”)4月发布,是这个系列的第7本,内容的是过去一年中国发生的环境事件和突出的环境现象,以及环境政策进展等。
和市面上很多环境类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此书由一个环保组织负责编辑,作者包括环保工作者、记者、律师和学者。它从民间角度去评论中国的环保进程,语言上少了官话和套词,探讨了社会的真问题。
由于是环保组织负责编辑,书中记录了不少环保组织的行动。比如其中一篇文章回顾了云南省曲靖市一家企业铬渣非法堆放引起污染,对此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发起了环境公益诉讼。
这其实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行动。在公益诉讼尚无明确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尽管存在损害鉴定等方面的困难,环保组织发起这样的行动,在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已是一个进步。
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先后发布了五份报告,公布IT产业供应链上的环境问题,其中与苹果公司的“对话”是亮点。
然而,2011年中国还发生了两件影响巨大的环境事件,一是8月份辽宁大连市市民走上街头,反对大连市一个公司的PX(对二甲苯)项目;二是10月发生在中国互联网上的PM2.5事件。虽然这两件事件一个发生在现实世界,一个发生在虚拟世界,但由于较多民众直接参与,很快就取得了成果:PX项目停产搬迁,政府推出PM2.5监测时间表。
上述四件事,绿皮书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书的“摘要”中也提到,“来自公众的行动,成为概念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大亮点。”
不过这个“亮点”不是2011年才有,这类事件可以追溯到2007年厦门市民上街“散步”,反对当地的一个PX项目,大连的PX事件与此类似,后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又陆续发生群体抗议垃圾焚烧项目的事件。今年7月,在四川什邡、浙江启动分别发生了群体抗争事件,均以政府宣布停建项目结束。
主要讲述环保组织的行动以及态度,是这本书的特色。但相比之下,对公众自发的抗争事件却着墨不多。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割裂现象,公众自发环境抗争事件与环保组织的行为的割裂。
然而,围绕环境议题的群体抗争不是偶然、孤立的个案,而是已经变成一种现象。这种行动表现出的爆发力、影响力和取得的成果,已经开始让环保组织自叹不如。如今环保组织像是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以往的行为方式?还是认清这种社会形势的变化并尝试适应它?
过去,中国的环保组织在行动上一直很谨慎,很少介入群体抗争类的行动,最多是事后参与,方式也是非群体性、非对抗性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环保组织。此后十多年,在中国提到环境运动、民间环保、公众参与,主要都是指环保组织的行为,尽管也有很多个人积极参与,环保组织依然是民间参与环境保护的主体。
但2007年厦门PX事件之后,中国各地的城市居民似乎都受到了厦门市民的启发,在固废处理、化工项目、空气污染等议题上学会了上街抗争的方法,方式也越来越激烈。今年7月的启东事件中,当地居民甚至“占领”了启东市市政府,还脱掉了市长的上衣,这是过去二十年的民间环境保护历史中从未发生过的。
2007年之前,中国是否存在环境运动是有争议的,因为都是环保组织零零星星地做事,没有大规模的公众参与,但2007年以来,这些“激动人心”的群体抗争场面让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环境运动正在形成。
很多人认为环境运动或者环保组织是自下而上、与公众紧密相连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参与环境保护这件事上,环保组织和群体行动却是分开的,一方面环保组织不敢参与群体抗争,另一方面群体抗争参与者也抱怨环保组织没能提供帮助。
尽管环保组织可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能介入抗争事件,内心却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在一系列群体抗争事件形成气场时,竟有些底气不足。虽然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等工作都很有价值,但毕竟不像群体抗争那样场面宏大,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立竿见影的效果。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在环保组织工作的年轻朋友聊天,他对我倾诉说,看到群体抗争事件的效率和影响,他开始疑惑自己工作的价值。
不仅仅是身在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受到影响,中国一向认同环保组织价值的记者群体也开始质疑,南方都市报记者张传文在2010年写过一篇报道自然之友的文章,说,“如果经常无法担当公众的期望,不敢积极呼应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自然之友这一中国环境NGO的先行者形势危矣。”一些记者开始倾向于群体抗争事件,环保组织没能在其中扮演角色,显得有些失败。
因为常与环保组织打交道,我个人比较能理解环保组织的处境艰难,就像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的“中国的环保组织一旦和‘环境运动’沾边,就命运多舛了。” 今年6月研究环境政治学的北京大学教授郇庆治在他的博文中有针对地说,这种看法反映了人们对于“绿色运动”强烈的政治恐惧和误解——“环境运动”或“绿色运动”,本意就是由环保团体围绕特定的生态环境议题而倡导组织的大众性社会政治动员。他认为中国需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运动”。
如果把以环保组织为主体的环保参与也看作是一类环境运动,当前中国相当于存在着两场不连结的环境运动。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思考,在环境群体抗争这个“大亮点”出现后,环保组织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价值。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已经有二十年历史的中国环保组织,现在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
环保组织的思考估计也会影响这个系列图书以后的编写。
霍伟亚,北京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