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梅杜(Kasimedu)是印度东南海岸金奈市最大、最繁忙的渔村之一。港口的一侧停靠着满载而归的大型拖网渔船,另一侧则停泊着渔民们的小型玻璃纤维船。这些渔民沿用传统的捕鱼方式,主要使用鱼竿钓鱼,偶尔也会撒网捕鱼。
当地一个渔民协会的负责人贾亚库马尔(Jayakumar)指出传统渔民面临的挑战:“使用小型纤维船的渔民根本无法与大型机械化船只竞争。以前我们去深海捕鱼时,拖网渔船会把所有的鱼都一网打尽。许多传统渔民迫不得已,只能去拖网渔船上打工谋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参与式学习行动网络和培训组织”(Participatory Learning Action Network and Training,简称Plant)在卡西梅杜附近两处沿海水域投放了200块混凝土结构。这些混凝土结构逐渐被藻类、贝类和珊瑚覆盖,成为小鱼和甲壳类动物的栖息地,进而吸引了体型更大的掠食性鱼类。
当地另一位渔民阿鲁姆甘说:“自从放置了这些人工礁石后,我们不必再去深海捕捞石首鱼、鲹鱼这种卖价高的鱼了。因为不用跑太远就能捕到好鱼,我每天还能节省不少燃料钱。自从这些礁石投放以来,我们的收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Plant为泰米尔纳德邦的25个渔村放置了人工鱼礁,卡西梅杜村便是其中之一。Plant是由RT·苏勒什(RT Suresh)创立的一个保护与社会发展组织,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澳大利亚大使馆及能源与资源研究所(Teri)的资助。
“混凝土礁被放置在水下的岩石上,不出六个月,生物膜、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便开始在它们周围生长,”Plant的主任阿穆尔拉尼说道。
卡西梅杜许多受益的渔民呼吁投放更多的人工鱼礁。印度政府似乎是为回应这一诉求,2023年宣布扩大人工鱼礁的投放规模,计划覆盖全国数千个渔村。
人工鱼礁的建造和维护成本很高,并且可能会缠住渔网。一些专家表示,这些人工礁石仅仅是吸引鱼群聚集,并不能增加鱼类种群数量,还可能会导致海岸侵蚀。
从私人行为到国家项目
对话地球采访了海洋研究员、海洋生物之友(Friends of Marine Life)负责人罗伯特·帕尼皮拉(Robert Panipilla)。海洋生物之友是一个总部设在喀拉拉邦、致力于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组织。上世纪80年代,它与印度最南端附近维津詹姆沿岸的渔民合作,在该邦率先开展了人工鱼礁项目。
帕尼皮拉说,最早的人工鱼礁是当地渔民即兴而为的产物:“一开始,有人会带上材料,把它们扔到海里,然后宣称其他人不能在那里捕鱼。这个试图将部分海域私有化的举动却激发了在这里建人工鱼礁的想法……1990年,我们获得了喀拉拉邦政府的资金支持,在波日约尔部署人工鱼礁,这标志着印度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人工鱼礁项目的启动。”
人工鱼礁在印度各地逐渐得到推广。上世纪90年代,人们已在喀拉拉邦以西的拉克沙群岛周围投放了由各种材料制成的人工礁石。隶属印度政府的中央海洋渔业研究所(Central 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CMFRI)也举办了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到 21 世纪初,人工鱼礁的推广已拓展到泰米尔纳德邦。2012年,CMFRI成功为其研发的混凝土人工鱼礁结构申请了专利。
这些礁石具有多种功能:防止拖网捕捞和海岸侵蚀,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并推动冲浪、潜水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发展。
但印度政府发起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2023年8月,渔业部宣布计划由CMFRI牵头,在全国3477个渔村安装人工鱼礁。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9月,已有937个人工鱼礁获批安装。这些项目总耗资29亿印度卢比(约3450万美元),遍及印度大部分沿海地区所在的邦和联邦属地。
尽管目前尚未公布已部署鱼礁的确切数量,但项目在多个邦进展迅速。在喀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琅,CMFRI从2023年开始已在42个渔村部署人工鱼礁。同年10月,喀拉拉邦政府提交了一份价值5.5亿印度卢比(约650万美元)的提案,计划将人工鱼礁的投放范围扩大到该邦沿海192个渔村。与此同时,孟买和奥里萨邦周边地区也在开展相关工作。
CMFRI负责人乔·K·基扎库丹(Joe K Kizhakudan)表示:“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人工鱼礁有助于小范围内恢复生态环境,解决栖息地丧失的问题,为那些难以适应水温变化的鱼类提供支持,也为面临激烈竞争的渔民提供生计保障。这个项目的服务对象不是那些富有的机械化捕捞作业者,而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传统渔民。”
早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动该项目之前,人工鱼礁的投放其实就已启动,尤其是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之后。据CMFRI介绍,这场灾难造成的巨大破坏促使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在泰米尔纳德邦至少200个点位加快人工鱼礁,以帮助渔民恢复生计。
这项工作成本不低。据Plant称,生产和安装200至300个人工礁模块的成本为250万至300万印度卢比(约29600至35500美元)。CMFRI也提供了近似的成本估算,表示一个由250个模块组成的人工礁需要花费350万至400万印度卢比;基扎库丹说,实际成本因地制宜,会受到场地选择以及劳动力、运输费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央政府计划部署数千个新的人工礁,资金来源为总理的鱼类财富计划(Pradhan Mantri Matsya Sampada Yojana,简称PMMSY)。中央政府出资60%,剩余资金则由各邦政府提供。然而,在2004年海啸后成为印度人工鱼礁部署重点地区的泰米尔纳德邦,当地民众却对这一计划深感担忧。
人工鱼礁引发担忧
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卡拉卡尔沿海,渔民起初确实从人工鱼礁中获益,但后来有报道称,由于人工鱼礁容易缠住渔网且渔获量日渐减少,渔民们已经很少在那里捕鱼了。当地渔民塔米尔·塞尔瓦(Tamil Selva)说:“被缠住的不是一两张渔网,而是大量渔网都在人工鱼礁区被缠住,导致我们没法捕鱼。所以,我们现在已经不再去那里了。”
一些人工鱼礁的维护状况良好,这主要归功于渔民们定期清理缠绕在礁石上的渔网和其他垃圾。但泰米尔纳德邦杜蒂戈林的渔民表示,他们所在地区的许多人工鱼礁已经失去了原有效益。杜蒂戈林的渔民塞尔瓦说:“好多人工鱼礁都没人管了,拖网渔船的网还老被缠住。这样一来,某些海域对我们来说就变得毫无价值了。”
如果后续不加以清理,被这些礁石困住的渔网就会变成‘幽灵渔网’。这怎么能被视为一个可持续的项目呢?罗伯特·帕尼皮拉,海洋研究员、海洋生物之友负责人
帕尼皮拉批评一些机构在不必要的地方放置人工鱼礁。他表示,最适合放人工鱼礁的地方是渔民使用钩线法钓鱼而非渔网捕鱼的区域:
“喀拉拉邦的特里凡得琅区有42个渔村,但只有一半的村庄有用钓具捕鱼的渔民。去年,CMFRI在所有42个村庄都安置了人工鱼礁,甚至包括一些并不需要的地区。”
“如果后续不加以清理,被这些礁石困住的渔网就会变成‘幽灵渔网’,会在海底存在数百年,给海洋生物带来长期的威胁。这怎么能被视为一个可持续的项目呢?”
很少有人讨论或研究维护不善的人工鱼礁可能带来的生物多样性风险,这让支持人工鱼礁的人感到担忧。
渔业部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表示,人工鱼礁不一定会增加鱼类的种群数量。相反,它们只是将现有的种群集中起来,使得这些鱼类更容易被捕获。这位官员说:“这可能会造成海洋环境的失衡。在水下放置数百个人工鱼礁,实际上是打造了一个受控的捕鱼区,这可能会导致鱼类分布不均。”他们还担心这些礁石结构可能会藏匿入侵物种。
投放地点很关键
随着印度投放的人工鱼礁越来越多,选址就变得至关重要。
马纳尔湾海洋生物圈保护区负责人贾格迪什·巴坎(Jagdish Bakan)警告说:“靠近海岸的地方如果放置过多(人工礁石),可能会扰乱沙子的自然沉积循环,导致海岸侵蚀或不平衡沉积。”
巴坎希望在投放人工鱼礁之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就像他在瓦恩岛周围管理的那样。他强调,这些结构不应破坏现有的海草床,并指出一些显然是随机放置的情况。他说,海岸线附近应该格外注意,因为礁石会改变沿海海浪波动。
随着印度加快人工鱼礁的部署,是否会采取这些预防措施尚不清楚。
帕尼皮拉说,人工鱼礁有时被“用作政治工具,以平息渔民对政府沿海项目造成生计问题的抗议”。
但他也保持乐观:“在沿海地区扩大部署人工鱼礁是一个很棒的举措,如果实施得当,会让传统渔民受益。”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