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一水两制?粤港水资源管理需要跨境机制

香港与广东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跨境水资源管理需要一体化的机制,罗伯特·戈特利布和西蒙·吴认为。
中文
<p>港粤两地的跨区域水合作应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图片来源:<a href="https://pxhere.com/en/photo/487640">pxhere</a></p>

港粤两地的跨区域水合作应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图片来源:pxhere

2011年,一群香港的水资源保护人士和研究人员从香港新界出发,沿东江而上一直抵达广东东北部,考察东江流域面临的挑战。东江为香港提供了将近80%饮用水,而近年来受不断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影响,东江流域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挑战。一行人在考察中发现,农田、家禽养殖场、化工厂、制革厂以及露天石英采掘场将未经检验的污水排入东江,致使东江水质严重恶化。

六年后,一个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重走这段旅程,希望看到广东省在提升水资源质量、加强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香港回归20年来,香港与广东在诸多环境挑战方面的合作正在逐步取得成效——但水资源管理却是其中值得注意的特例。受到粤港政府的供水固定价格协议以及可持续水资源供给的缺乏,香港的水供应面临挑战。

流动的污染粤港两地的能源和环境基础设施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不仅东江的水是香港的生命线,对于空气质量、能源和食品的供应的关切也影响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关系。香港有四分之一的电力供应来自广东的核电,核事故因而成为香港居民的隐忧;工业空气污染亦在两地间流通;香港的食物有95%需要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广东。

工农业的跨境扩张

广东同样承受着水资源总量不足和水质低下的问题。如果印染厂和制革厂等污染企业在一个地区排放了过多的废水或者化学污染物,当地管理部门会强制其搬迁,但这会造成污染转移。虽然近期东江流域的水质有所改善,但由于过度使用重金属、有机氯杀虫剂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加上污水排放,不断扩张的城市和日益发展的工农业生产仍在持续产生环境污染。

与广东一样,香港也采取了一些试图提升空气质量、扩大水资源供给的创新措施,如利用海水冲厕所等。然而,跨境问题仍然影响着两地。广东一半以上的污染企业背后都有香港的资金支持,其中包括很多20世纪80年代从香港迁至内地的企业。同样,高污染的农业活动被强制撤出香港之后,虽然香港的水资源使用压力得到了缓解,但广东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却相应恶化——这意味着对于香港来说,问题的缓解只是暂时的,污染最终还是要跨过省境流回来。

水资源的社会价值

香港与广东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水资源质量这样的跨境环境问题需要的是一体化的治理方法。应当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大力拓宽内地与香港特区之间的跨境合作。不过到目前为止,两地政府在水资源问题上所采取的联合措施并不多;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各地屡见不鲜,大多数上游省份对于下游省份提出的开展水资源治理合作的建议表现出抗拒态度。香港虽然参与过数次信息交换活动,而且还对进入本地的东江水水质进行监测,但却对上有供水的水量和水质问题束手无策,而与此同时广东省其他快速发展的城市对水资源的渴求也日益增加。

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更多地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而不是如何获得新的水源供给才是有效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而对粤港两地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分享水资源有效利用、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最佳实践经验有助于增加本就稀缺的水资源供给。香港最新的废水发电厂——同时也是娱乐和教育中心——可以作为一个可以与广东及中国内地其他省市分享的宝贵模式:在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由于市场和政策尚不到位,再加上暴雨径流中有机物质水平过低,导致很少有废水处理厂可以收集沼气发电。

将需求侧管理与流域可持续管理相结合有助于在港粤两地推广一种新的用水观念,使两地更加重视水资源商品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社区利益相关方更多的参与和贡献(可以通过流域理事会等形式)可以帮助两地政府找到环境问题的源头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使得依赖于流域水资源的两地居民都受益。两地及两地人民之间紧密的联系,民主参与,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重视满足人民与环境需求的新的观念是两种不同政治体制下开展跨境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

英文原文首发于Wilson Center’s New Security Beat

翻译: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