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一个外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水政策

从苏联式大水利工程到“海绵城市”的先锋试点,中国的水资源管理策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伦·迪基的获奖文章写道。
中文
<p>黑龙潭干涸的湖底(2012年)。摄影:劳伦&middot;迪基&nbsp;</p>

黑龙潭干涸的湖底(2012年)。摄影:劳伦·迪基 

编者按:2016年,观中社(YCW)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刘鸣炜中国研究院(the Lau China Institute at King’s College London)联合举办了首届名为“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的写作竞赛。本次大赛得到了全球各地青年的积极响应,而劳伦·迪基(Lauren Dickey)对于中国水资源安全的一番慷慨陈词让评委会印象尤其深刻。劳伦以自己的云南之行为基础,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水利开发项目,到中国政府新近发起的“海绵城市”试点项目进行了追踪,提出了自己作为一个外国青年中国观察者的一家之言。

2013年一个清爽的春日清晨,我们一家步行来到了云南省丽江市的一个看似普通的公园。修葺规整的走道旁是林立的宝塔和假山,一路走下去便来到了位于公园中央的黑龙潭。但是这里并没有水,裸露的湖底在阳光的暴晒之下皲裂开来。

我问其他游客:“为什么黑龙潭里没水了?”答案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告诉我:“过去5年里,这里一直都没有水”。

当时一场大旱正侵袭着中国,共有5个省市、5100万居民和牲畜受灾,受灾面积达500万公顷土地,临近的越南和泰国等国也受到本次灾害影响。为此,各地政府不仅向灾区派遣了专门的军队和技术人员,保证受灾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还紧急派发了粮食和供水车辅助救援。

除人员伤亡和粮食绝收外,这次历时近一年的旱灾导致的直接经济代价超过240亿元人民币(约合35.1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还多,花费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方面。

但是问题其实要严重得多,而且影响也远不止是偶然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旱灾。需求飙升和供应不足是全球社会每天都要面对的一个典型经济矛盾。但是水资源供应不足与社会用水需求持续增高之间的问题性质却不一样;因为这种失衡会立刻影响人的生存状况。

未来几年,中国政府应对国内水资源问题的方式方法将为全球对抗水资源危机定下基调。

涸辙之鱼”

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坚持现有的公共政策与环保方针,那么到2030年水资源供应仅能满足全球60%的用水需求。

亚太地区的情况可能更糟,因为整个地区的水资源保有量仅为全球总量的36%,人均水资源拥有率全球最低。

中国仅拥有全球淡水资源的7%,北京地区人均水资源保有量更是只有约150立方米,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上述数据还没有将中国内陆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涵盖在内

放眼未来,中国需要考虑的还远不止如何保证水资源充足供应这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水质治理、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网络维护、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都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简单来说,中国政府能否维持中国大城市和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应对和解决现有水资源危机。

危机之下的警示

缺水构成了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双重困境,中国政府应对水资源短缺的思路或许将为全球其他面临相同问题的地区提供一些可行的借鉴。

中国政府要解决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水资源供给平衡问题,因为其政策不仅要确保工农业生产用水,同时还要保证社会稳定。如果中国不能成功渡过这些激流险阻,后果将非常严重。

高耗水型生产厂商未来势必会离开中国,另寻他地。虽然受到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影响,这种趋势其实早已慢慢显现。而粮食种植和牲畜饲养的水源供应无法得到保证,也将导致中国粮食产区的进一步缩减。为了保证日常的粮食供应,中国政府可能不得不进口更多的粮食。

最严峻的问题在于,水资源供应不足可能会引发民众不满。这在国家最高领导层看来,是个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

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其后果同样不容小觑。这些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水源不足问题,但水资源量是一定的,中方在努力满足本国水资源需求时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利益,让本就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问题变得更加棘手。石油等宝贵资源都能找到替代品,水资源却是不可替代的。

在讨论中国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并减少其社会与环境影响之前,我们不妨先停下来看一看,到底现在的这些问题都是怎么来的?

历史顽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资源开发项目主要参考了大规模、高投资的苏联模式。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大卫·皮茨(David Pietz)表示,这种开发投资模式创造的灌溉系统“并不符合标准,而排水不畅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则会导致整个土壤肥力下降”。

短期农业产量提高的代价就是水资源供应的枯竭。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过去70年里一直没有停止,其结果就是目前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含水层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

除上述水资源管理系统带来的问题外,气温上升、橡胶与桉树等高耗水树种种植带来的森林退化等环境问题也让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恶化

煤炭和牲畜养殖等行业不仅污染大,耗水也多,所以煤炭和畜牧业产品的省际流动就变成了生产它们的水的区域流动,也即所谓的 “虚拟”水出口。这让本就问题多多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中国政府未来的任务就是找出一套合适的方案,把这些问题逐一解决。那中国政府到底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https://www.youngchinawatche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DSC08165-1024x768.jpg
黑龙潭(2012年)

对症下药”

不少中国问题观察专家发现,其实中国已经开始采取一些常见的方案来应对水资源危机问题了。然而,中央政府还没有拿出更有潜力解决未来困局的政策,那就是如何在公共政策方面进行创新和改变,从而保障未来水资源的持续供应。

中国政府在管理和解决水资源危机方面的决策将会对其他面临相同问题的国家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说,北京的决策事关重要,因为它的成败受到各方密切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北京能否启发全球性的关于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思考。

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北京方面已经将目光转向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亚洲10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水资源都发源于此。过去十年间,中国修建的一系列大坝分流了上述这些河流的水量,由于此举也同时减少了国际河流下游的可用水资源,其外部影响已经使水利工程变成了地缘政治议题。

目前,远在北京的中国政府还不太感受得到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连带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水利工程都被忽视了。位于长江流域的三峡大坝引发的争议就一直未曾断绝。

三峡大坝水库全长600多公里,为保证工程建设,要大规模动迁长江沿岸居民。尽管这130万动迁居民都得到了一定的安置补偿,但是动迁过程中的问题却也一直深受诟病

同时,三峡大坝建设还湮没了沿岸不少历史与文化古迹,其中就包括4000年前的巴人文化遗址。除了接连出现的洪灾外,近来也有不少人对三峡大坝能否像宣称的那样抵御“千年一遇”的洪灾提出了质疑。

除了三峡,“南水北调”也是一个大工程 。工程分三个阶段,目前第二阶段工程已经完工,将跨越1200公里从长江支流向北方省份调配水资源的美好憧憬变成了现实。

南水北调”工程是全球造价最高的工程之一,目前已完工的运河与水路未来预计每年可调配448亿立方米的水。不过,就像三峡大坝工程一样,“南水北调”项目的建设同样也给成千上万的沿线居民带来不小影响。

跨区域调配水资源外,中国政府目前采取的另一项举措就是对现有环境政策与标准重新进行评估。

水资源管理问题一直都是五年计划”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去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将“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措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监控系统和实时在线的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理论上来说,随着水污染防治法律的不断完善,以及环保部与环保组织严密的监控与追踪,如今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支持提升水质的工作,中国政府承诺投资3330亿美元推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同时在5个省份设置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

这些政策的转变也预示着水资源环境问责制的基础已经逐步确立。无论个人还是实体,都要将其环境足迹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滥用水资源者,无论是工业用途还是农业用途,都将被公开曝光,甚至遭到停业和刑事惩罚。

但是在重塑对待水的态度、方式和体制方面,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包括大坝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一个开始。虽然设定水资源利用上限的几个省份已经在致力于“提高农业用水率”,仍然有不少省份还在想尽办法地净化现有水源,对他们来说,水质是更大的问题。

即便现有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基础设施创新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2030年人口高峰到来之际,中国仍将面临199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缺口。

除净化和监管现有水资源外,中央政府还应该继续打开思路,思考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这场水资源危机。仅仅靠大规模调水工程和一系列政策倡议还远远不够。

https://www.youngchinawatchers.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DSC08166-1024x768.jpg
2010年,黑龙潭被列为水源保护区

在如何和能否将北京的水源危机解决方案推广到全球这个问题上,城市规划是最关键的一环。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广城市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计划。目前,“海绵城市”项目已经成功在全国16座城市落户。

该计划获得了三个中央部委的资金支持,主要希望通过可渗透路面与地面、生态调节沟、过滤池和湿地相结合的方式,协调解决城市内部不同区域水源分配失衡问题。据悉,该计划最终有望实现城市范围内70%的雨水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海水淡化也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项技术,不过这个过程造价不菲,而且一不小心还可能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目前海水淡化同样需要用到有限的自然资源,中国也许可以(像沙特阿拉伯那样)利用太阳能电厂进行海水淡化,或者(像伦敦那样)进行区域淡化,再或者是利用电冲击波或石墨烯过滤器完成淡化工程。

中央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激励水资源密集型技术的投资者改换方向,更多地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同样,现有集水区、水循环项目和废水处理方式也能得到改善,并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如果北京能够在森林再造和环保农业生产实践的推广上投入所需的必要资源,那么现有的不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中小型集水区也可以在保证安全水资源供应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目前,水资源循环利用规定已经逐步走上正轨,比如中央政府要求高耗水型企业必须使用循环水,同时仅2016年一年北京周边地区就要修建17座更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中国单日污水处理量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高,但是很多设备采取的却仍然是陈旧技术(比如延展曝气技术),能耗也多至50%。

成本高、效果差进一步降低了这些处理设备的功效。为了尽快走出这种“进一步,退两步”的困境,许多专家将希望寄托在了“概念污水处理厂”(Concept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简称CWWTP)上。“概念污水处理厂”模式最早起源于国外,中国的第一座概念污水处理厂预计将于2018年落户江苏宜兴,并在2030年到2040年间向全国推广。

这种新型概念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就是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管理思路转变,放弃“一刀切”的传统方式,根据各省市的具体情况采用因地制宜的基础设施和处理流程。

最后,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革新,中国政府还必须在全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特别是易发生干旱地区)的节水意识,逐步改变民众的用水消费习惯。

此类教育活动与中国政府在全国推行的其它宣传活动可以相辅相成。

bc19b9bb98d26ff7-jpg_r_720x480x95_fc8bd7e5
尽管从2012年到2014年一直处于干涸状态,但正如这张照片所示,从2016年起,黑龙潭中又重现了往日的波光粼粼。照片来源:饭糊了先生

结论

1993年,美国《国家地理》曾发文指出,“全球的水资源,就只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多。”多亏了宝贵的水资源,人类才能繁衍至今。而中国政府对于环境退化,特别是水资源污染与供应不足问题的担忧有足够的理由。

水资源不足不一定会引发明显冲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低估水资源供不应求带来的严重后果。

中国如何应对本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将极大改变全球社会对日益缩减的水资源储备的应对态度。中国的每一个新政策出台、每一次技术进步或者基础设施开发都在向全球每个国家传达一个信息,即他们同样能够应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的教训同样值得学习,例如,重大决策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副作用,就像三峡大坝防洪能力遭受质疑那样。但是与教训相比,中国的成功经验才是真正值得其他国家效仿学习的。未来十年,中国政府应用先进处理技术、强化落实环保政策和供应清洁水的各种努力势必会给全球水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影响。

如果中国能够改变建国初期中央管理的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式,转而采用更加先进的绿色处理流程和方法,那么中国一定会在应对水资源危机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将自己打造成全球水资源供应领域真正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国”。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