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成雄安新区“雄起”关键因素

缺水的现实决定了雄安新区首先应当是一个节水型城市。
中文

在距离北京100公里之外,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3个县组成了“雄安新区”。这个远期规划面积2000平方公里的新城的首要任务就是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尽管目前新区的具体规划方案还未出台,但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绿色智慧新城和优美生态环境将是雄安新区最重要的特征。

然而新区所在的保定市空气质量在过去三年内有两年全国垫底,大气环境堪忧。而尽管坐拥白洋淀,但新区仍面临着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等环境问题。将雄安建成环境优美的绿色城市,难度不小。

多位专家告诉中外对话,基于其所处区域的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雄安新区首先应该是一座节水型城市。

脆弱的白洋淀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介绍,新区选址在城市化程度不高的雄县、安新和容城的重要原因,是该地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

但这片湿地湖泊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白洋淀水域面积已经从历史最高的10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66平方公里。这是上游补水的减少和气候干旱造成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白洋淀上游陆续修建了100多个水库,导致流入白洋淀的水量锐减。1983年至1988年,白洋淀曾连续5年干淀,“华北明珠”差点在地图上消失。

近年来,白洋淀水位的维持越来越依赖周边水库的调水。据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管理处主任刘东臣介绍,1996年至2016年,白洋淀先后获得23次补水。

此外,白洋淀的水质状况也令人担忧。根据河北省环保厅2015年上半年水质数据,白洋淀水质为最差的劣V类,即重度污染的几无任何用途的脏水。

“整个白洋淀区域环境脆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中外对话。他指出,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收集的污染记录中,雄安新区规划范围内的这3个县,污染多集中在纺织、有色金属、造纸、塑料制品等行业,周边县城也存在很多散落的小污染源。而水体缩减又加剧了污染程度。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中外对话,白洋淀治理得好,就是新区的一道美景,治理不好,就是黑臭水。建设雄安新区,首当从治理白洋淀入手。他认为新区需要退出现有的传统污染型产业,把先进的环保的产业引进去。

马军认为,雄安新区的设立,将给白洋淀治理带来难得的机遇:“白洋淀污染以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现在大家都在关注,政府肯定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治理。”

地下水不堪重负

更重要的是,白洋淀自身已经需要靠水库补水来维持水位,无法负担水源地的作用。据彭应登介绍,白洋淀负担着泄洪蓄洪,补给地下水等重要生态功能,并不能作为水库给未来新区提供生活、生产用水。

目前,新区所在的保定市水资源绝大部分来自地下水。据《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2014年版的《保定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01年—2013年,保定市地下水开采量为28.37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0.3%,并且实际开采量超过了可开采量47%。

彭应登指出,由于地下水超采,华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地下大漏斗。“地下水水位下降还会给新区建设带来地质塌陷的风险,”他认为。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陈贺认为新区用水主要得依靠外来调水,慎重开采地下水,因为地下水位下降,等于是与白洋淀抢水,会导致白洋淀下渗情况加剧。

目前新区所在的保定市每年可从南水北调工程获得5亿多吨水量。陈贺认为调水工程可调的水量充足,因此新区不会造成调水工程的负担,但需要警惕调水导致的物种迁移等生态风险。马军则认为产业、人口从北京疏解到新区后,原本提供给北京的水可以部分转移到新区,因此调水量并不会增加。

精细化管理水资源

绿色智慧城市的图景虽然美好,但必须面对本地区水资源短缺的这一现实。据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数据显示,雄安3县所属的保定市多年来人均水资源量在24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2200立方米左右这一全国人均水平。

针对缺水问题,专家们认为,建设新区首要的是建设一个节水型城市,精细化管理水资源。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认为新区整个产业的布局上应该把水资源放在第一位,而中水回用等节水技术手段也值得重视。

针对北京计划把一些高校资源搬迁到雄安的设想,彭应登认为,节水措施应当在学校中推广实施。另外,他认为新区建设中也要严控景观用水,不能因为追求景观效果而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陈贺说,北京也是缺水城市,但大家对于缺水的感受并不强烈,可以通过提高超额用水价格的方式来唤醒节水意识。

马军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型城市,因此雄安有机会建设成节水城市的典范。他建议雄安新区向国际上的最佳实践学习,从以色列、新加坡、日本等国学习节水的技术、行政、法律、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