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快速的经济增长、化石燃料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愈发严峻的气候风险,正迫使各国重新思考自身的能源战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格局,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对建设更具韧性、本地化能源体系的紧迫需求。如今,美国对东南亚出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令形势更趋复杂。
为深入了解东南亚在能源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话地球专访了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简称IEEFA)亚洲战略能源金融顾问格兰特·豪博(Grant Hauber)。他就为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东南亚应如何实现清洁能源供应链本地化,以及当前亟需哪些政策来撬动投资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解答。
对话地球:为何东南亚如今愈发迫切地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能源战略?
格兰特·豪博:中国之所以能够应对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靠的是快速扩张可再生能源,而非依赖化石燃料。仅在2024年,中国每天新增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就超过750兆瓦,这足以证明在任何国家的能源规划中,可再生能源都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越南常被视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成功典范。有哪些经验可供其他国家借鉴?
2025年4月15日,越南修订了其《第八期电力发展规划》(Power Development Plan 8),大幅提高了太阳能和陆上风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这是由于其经济快速增长,电力需求也持续攀升。不过,越南一直在努力增加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发电能力。
2019年至2021年间,越南实施了针对太阳能与风电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使其在短短两年内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边缘角色”跃升为全球市场的佼佼者。其中三分之二的投资来自本土工业集团与企业,资金来源为国内自有资金,而非外资。对于多数国家来说,这种“本土化+自给自足”的模式堪称理想。
随后,越南对实施还不到两年的国家能源计划进行了大幅修订……将太阳能和风能列为2030年前的优先发展目标,因为[他们认为]“ 这些项目6到9个月就能建成,既能满足需求增长,又为天然气等能源的进一步部署赢得了时间。”
从经济角度看,可再生能源投资与化石燃料项目相比如何?
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以一次性资本支出为主,一旦设备建成,成本便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锁定,后期运营成本极低。相比之下,燃气发电厂不仅需引进设备,还存在长期燃料支出。若要实现与可再生能源目标等量的燃气发电装机,至少需耗时四到五年,投资成本约为三倍,同时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支付天燃气成本。因此,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展战略无疑更为合理。
每取代1兆瓦化石能源的装机容量,就等于为经济体建立一道屏障,使其免受汇率、利率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冲击。
可再生能源具有天然的抗波动性,就像养老金或保险。
可再生能源具有天然的抗波动性,就像养老金或保险,长期成本固定,无需承担交易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寻求规避波动风险的国家而言,是理想之选。
供应链方面,东南亚能否围绕可再生能源建立起真正的产业体系
在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太阳能电池板仅占建成太阳能电场整体投资成本的25%左右,其余75%则来自支架系统、线缆、变电器、控制系统、人工和物流等环节。
以印尼为例,虽然其地处赤道,具有优越的太阳能资源,并吸引了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的投资,但太阳能在其整体电力消费中占比仅为0.2%,远低于其政府所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印尼的工业应当聚焦于太阳能电站建设所需的全链条产品——不仅仅是面临中国强劲价格竞争优势的电池板,还有其余75%的关键组件。这是一个尚未充分挖掘的巨大市场。
海上风电牵涉多个行业,供应链潜力或许更大。韩国尽管在海上风电领域起步较晚,但却拥有世界领先的造船业,具备建造钢塔、漂浮结构以及设备安装专用船只的能力,而且还为其他国家生产涡轮机叶片、线缆和电控系统等配套产品。
韩国能够生产“将风电组件运送至海上并完成安装”所需的专用船舶,而且其国内已经拥有支持这些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些产业基础目前并未专注于海上风电,而是服务于其他领域。如果能将韩国强大的工业体系转向这一方向,考虑到其对电力的巨大需求,那将是一件稳操胜券的事情。
就现阶段而言,韩国完全有能力为整个地区提供海上风电相关设备。日本同样具备这一潜力,但却未能抓住这次机遇。此外,韩日企业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均拥有钢铁制造基地,完全可以将风电供应链区域化,推动亚太整体产业升级。
电网基础设施经常被忽视。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不论是核能、天然气还是可再生能源,最终都需通过电网传输到终端用户。因此,现代化电网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
在大型电网系统升级的同时,分布式屋顶太阳能可在本地支撑供电,避免局部负载过重。但这要求配套现代化的计量与控制系统。这类技术投资成本低、部署简单,不需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
然而目前还没有国家开始系统性地开展[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因为这件事缺乏“政治吸引力”——相比安装智能电表或改造变电站,为燃煤电厂剪彩更具宣传效果。
但中国是个例外。中国政府通过补贴支持整个供应链与部署环节,形成了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激励体系。这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如今价格低廉,可以有效提升电网性能、重塑能源经济结构。
当前最紧迫的政策与投资举措是哪些?
关键在于为可投资项目扫清障碍,利用这些项目调动大量跃跃欲试的民间资本:简化审批流程、保障土地供应、保障输电线的通行权、建立清晰的许可程序及标准化的招投标程序。
每个国家都需要建立“招标工厂”(tendering factory):持续、稳定地推出可再生能源项目,将其纳入国家能源多元化战略,降低系统对价格波动的依赖。
例如,如果印尼每年能以吉瓦为单位提升太阳能发电产能,并制定清晰的实施路径,那就能为太阳能设备生产商培育出本土市场,为投资支架系统、线缆或者太阳能电池板等相关制造企业提供确定的市场预期。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停止进口,开始本地化生产。
世界正朝着全面电气化的方向发展——电动汽车、热泵,以及越来越多依赖电力驱动的工业生产过程。此时投资于电网基础设施,并制定避免外汇借贷的能源规划才是明智之举。
除了经济效益之外,可再生能源还可以带来哪些社会效益?
太阳能领域就业岗位分布广泛,不仅仅集中于某个矿场或者电厂。从设计控制系统的计算机工程师,到维护太阳能电场周边植被的当地牧羊人,太阳能行业在各个技能层级上,可以创造出传统能源行业四到五倍的就业岗位。
这体现了能源民主化的潜力——太阳能所带来的地理覆盖广度与获取机会的均等性,是其他替代能源无法比拟的。
这体现了能源民主化的潜力——太阳能所带来的地理覆盖广度与获取机会的均等性,是其他替代能源无法比拟的。
您认为阻碍这一地区能源转型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人们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日本就是忘记了沉没成本原则的例子之一。他们已经在纵向一体化的化石燃料供应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而无法抽身。尽管其拥有全球最佳海上风电资源,却仍然被迫以美元市价进口燃料,对自身足以引领海上风电革命的产业基础视而不见。
关于南亚地区,尤其是在这一地区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能源挑战和机遇之际,你还有哪些观察?
巴基斯坦的表现堪称奇迹。目前该国95%的太阳能装机来自家庭或者商户的自主投资。在过去短短几年,其屋顶太阳能装机就已经达到了19吉瓦,而这并不是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巴基斯坦的电网供电质量不佳,供应也不稳定,成本还非常高, 让居民用户十分失望。这场“自下而上”的屋顶革命让电网的电力需求在三年内下降了20%。如今,很多用户开始购买中国的低价电池,准备完全脱离电网。
巴基斯坦的例子表明,太阳能可以非常快地改变电力供应格局。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这也对电网的财政可持续性构成挑战。印尼的政策制定者在看到这一局面后担忧“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于是他们选择限制太阳能的发展,而非思考如何利用太阳能[让所有人获益]。
翻译: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