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中国支持下的东南亚太阳能热潮将走向何方?

中国企业的产能转移让东南亚成为了太阳能产品的出口重地,但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带来严峻挑战。
中文
<p>在泰国罗勇府的一个漂浮式光伏电站,工人正在检查电缆。东南亚国家积极吸引投资,以推动太阳能设备的本土生产,但这些设备多被出口至美国,本地装机使用反而有限。图片来源: Imago / Wang Teng / Alamy</p>

在泰国罗勇府的一个漂浮式光伏电站,工人正在检查电缆。东南亚国家积极吸引投资,以推动太阳能设备的本土生产,但这些设备多被出口至美国,本地装机使用反而有限。图片来源: Imago / Wang Teng / Alamy

在短短十多年间,东南亚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设备出口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该地区。然而,随着美国加征关税,这一产业正面临巨大挑战,出口导向型的繁荣正在遭遇重压。

早在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中国制造商便开始将生产基地迁往东南亚,以规避贸易壁垒。近几年,中国国内的产能过剩与激烈价格战进一步推动了这些企业加速“出海”。

目前,包括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在内的多家中国光伏巨头以及近20家同行企业,已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柬埔寨设厂。这些东南亚国家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制造和出口中心,其光伏组件产能占中国以外全球总产能的40%以上,出口量约占全球的20%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报道, 2024年上半年,美国进口的光伏设备中,超过80%来自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柬埔寨。

但这种成功的局面如今却面临着威胁。2024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取消了对上述四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期两年的关税减免政策,理由是这些企业与中国存在关联,涉嫌“不正当商业行为”。同年11月,美国再次追加关税,迫使多家中国制造商暂停缩减在当地的产能,或者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仍享受关税减免待遇的印尼和老挝。

今年4月21日,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东南亚太阳能制造商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性关税,进一步加剧了不确定性。一些出口商面临的关税甚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521%,不过具体税率因国家和公司而异。例如,天合光能泰国生产企业面临的综合关税达375%,而晶科能源越南工厂面临的出口关税为120%,但马来西亚工厂的出口关税则较低,为40.3%。

在本轮关税落地之前,对话地球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分析人士,探讨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布局、当地反应以及在全球贸易摩擦升温的背景下,这一行业未来将何去何从。

三角贸易

光伏制造只是中国制造业资本重塑东南亚格局的一个缩影。根据美国智库亚洲协会(Asia Society)的报告,2023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达到176亿美元。除太阳能外,其他重点投资领域还包括电动汽车、电池和钢铁。

亚洲协会指出,这股投资热潮主要受到三重因素的驱动:中国企业希望规避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寻求更低成本的生产基地,以及利用东盟作为全球贸易枢纽的地理优势。

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重点投资的项目包括天合光能在越南的两家工厂,分别生产硅片和太阳能电池,且公司计划建设第三家占地25公顷、投资4.54亿美元的新厂。此外,截至2023年,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投资已超过11亿美元,创造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不过,据报道,部分产线已因关税暂停运营

全球能源智库Ember的高级能源分析师杨木易称,中国在太阳能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帮助东南亚光伏产业快速起步。他告诉对话地球:“中国太阳能制造业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十年政策扶植的结果,包括长期投资、研发资金投入和综合产业集群的建设。即便如此,中国企业仍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才成为全球领军者。”

东南亚的中资项目吸引了资金,创造了就业,并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杨木易补充说道。  

masked man observing solar panel
越南北江省中资太阳能企业天合光能的一家工厂内,一名正在工作的工人。图片来源:Imago / Alamy

亚洲协会报告也指出,这种工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正是东南亚各国“几乎一致欢迎并争取”中资的原因之一。仅2023年,美国就从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柬埔寨进口了价值120亿美元的太阳能设备。然而,报告同时警告,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中国的工业投入和投资可能存在风险,拜登时代的关税政策就是前车之鉴。2024年下半年,美国从东南亚进口的太阳能产品数量就因关税骤减

并非所有中国投资都受当地人的欢迎。印尼伦庞岛(Rempang Island)的一个太阳能工厂项目由中国玻璃巨头信义集团投资,原为新建“生态城”计划的一部分。但因项目计划搬迁数千名当地居民在2023年引发了社区的抗议。此后,政府一直在就搬迁问题进行谈判,项目至今仍停滞。据报道,印尼政府现采取“更为温和的方式”。3月,印尼移民事务部长已就之前的强制迁拆行为向居民正式道歉

应对关税的策略

早在2024年拜登政府宣布加税之前,中国光伏企业就已未雨绸缪,开始重新调整在东南亚的布局。专注研究中国经济的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的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中国太阳能领域投资明显转向了老挝和印尼。这两个之前很少受到关注的国家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几乎占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太阳能总投资的一半。

中国在印尼的其他相关项目还有:天合光能2024年10月投产的Mas Agra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工厂,以及云程光伏2024年11月投产的新太阳能组件生产线,后者原计划在2025年年中实现对美出口

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关税政策的出台,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也面临着重大阻碍。除了针对光伏制造业的直接关税外,特朗普还在4月初宣布了对90多个国家的所谓“对等”关税,不过这一政策后来延期至7月执行。

马来西亚光伏产业协会(Malaysia Photovoltaic Industry Association)主席戴维斯·庄(Davis Chong)在接受马来西亚刊物The Edge采访时称,美国过去的关税几乎已将该国的中资光伏企业“彻底消灭”。尽管最新一轮关税仍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于6月最终确认后才能生效,但他预计仍会有更多中国制造商退出马来西亚市场。彭博社分析也指出,新关税“或促使生产商彻底离开东南亚”,转向中东等地区。

随着出口美国市场变得日益艰难,东南亚探索替代出口市场的呼声日渐高涨。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亚洲战略能源金融顾问格兰特·豪伯(Grant Hauber)告诉对话地球:“与其说是东南亚各国需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不如说是需要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然而,在短期内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前景似乎喜忧参半。以欧盟为例,其97%的太阳能设备直接进口自中国,且目前并未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东南亚厂商几乎没有空间通过转向欧盟市场来弥补失去美国市场的空缺。尽管欧盟在2024年的《欧洲太阳能宪章》中鼓励供应链多元化,并强调过度依赖中国进口的风险,但其核心目标仍是扶持本土制造商,这些企业长期以来难以与中国产品的低价竞争。而东南亚制造商若要进军欧洲市场,也必须面对同样的来自中国的价格压力

本土市场能否填补这一缺口?

在中美贸易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背景下,杨木易认为,发展东南亚本土市场或可以成为抵御外部风险的有效对冲工具。加速本国清洁电力转型不仅有助于实现能源转型目标,也能创造出对太阳能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强劲本地需求。但他也提醒:“其他地区正在迅速推进清洁能源扩张,东南亚可供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尽管制造能力持续扩张,东南亚各国的太阳能装机表现却差异显著。专门研究亚洲能源金融的智库“能源转型研究所”(Energy shift Institute)常务董事普特拉·阿迪古纳(Putra Adhiguna)表示:“各国在本地装机方面发展不一,主要还是受到各自政策的影响。

越南是该地区的一个亮点。截至2023年,其太阳能装机量已达到18.4吉瓦。豪伯表示,这主要得益于越南为太阳能和风电设定的慷慨上网电价激励机制。“短短两年间,越南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空白地带一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化石燃料在这个地区根深蒂固……要摆脱它们绝非易事
格兰特·豪伯,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亚洲战略能源金融顾问

不过,专家们也指出,将过剩的出口产能转为内销存在各种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或许是该地区根深蒂固的化石燃料利益。

曼谷诗琳国际理工学院副教授查利·查伦拉普诺帕鲁特(Chalie Charoenlarpnopparut)称,在泰国,政策制定者对太阳能发展仍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因为它会与已有的天然气利益集团产生冲突。“哪怕是家庭用户或小企业想装屋顶太阳能,也得面对繁琐的审批程序,阻力重重。”

在印尼,煤炭利益集团的影响同样强大,尽管政府已经承诺在2040年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实际推进却困难重重。豪伯直言:“我们这个地区仍未摆脱化石燃料的‘宿醉’——印尼的国有企业和关键人物正是依靠这些资源积累了财富与权力,想要彻底割舍并不容易。”

他补充指出,电网连通性差、物流与人力成本高昂、各国组件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都是制约本地市场扩容的重要因素。“政府误以为只要引进一个太阳能面板厂就算完成本地化生产。但实际上,这只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小零件——它或许高端、光鲜、有科技感,却不能解决电力上网的问题。”

阿迪古纳对此表示赞同。他强调,东南亚需要更全面地推动太阳能市场多元化,不论是加强本地消费,还是扩大区域内外的出口。他建议各国深化对整个太阳能全产业链的参与,尽管他也承认,这并非易事。“像多晶硅这样的上游产品生产,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同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从长远来看,构建完整的价值链,有助于实现中国企业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共赢。”

尽管挑战重重,阿迪古纳对东南亚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潜力仍持乐观态度。他强调,随着印度等国推动发展本土太阳能制造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种情况下,提升项目质量至关重要。“投资者希望看到一个能够在中短期落地的清晰的项目规划,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蓝图。”他说。

索拉亚·基什特瓦里(Soraya Kishtwari )和泰勒·罗尼(Tyler Roney)对本文亦有贡献。